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謳歌和諧 禮贊青春——《青年醫生》眾人說

http://www.00444477.com 2014年12月01日10:18 來源:光明日報 韓業庭 郭超 魯博林



  編者按

  生死是世間永恒的話題,青春是人生最美妙的樂章,醫療衛生是當下人們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大型青春醫療題材電視劇《青年醫生》以一個狹仄的急診室作為舞臺,首次把醫療衛生、青春話題、生死思考放置在同一個平臺上進行審視,為人們觀察醫療行業、感悟青春成長、思索生命意義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路。自11月18日開播以來,《青年醫生》收視一路高企,并引發了社會對醫生、醫院、醫療話題的討論。為了總結該劇的創作得失,為同類題材影視劇創作積累經驗,11月27日,本報聯合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共同舉辦電視劇《青年醫生》專家研討會。與會專家表示,該劇在青春劇和醫療劇中間找到了最佳契合點,為醫患之殤注入了一絲暖意,也為青春劇和醫療劇的創作開拓了一片新的天地。

  伴隨著較高的收視率,《青年醫生》以直面沖突的態度,觸及了社會的敏感神經,引發輿論熱議,而背后貫穿的則始終是生命的希望與理想的情懷

  《青年醫生》自開播以來,在全國各大衛視占據了十分搶眼的位置。截至目前,該劇在北京衛視創下3.08%的收視份額,名列國內各大電視臺收視排行榜的前列。北京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王海平提供了一組北京地區的收視大數據:在歌華有線的400萬個用戶里,《青年醫生》的開機率為60%,這意味著有200萬以上的用戶都在觀看該劇。此外,在天津衛視、浙江衛視、安徽衛視等電視臺,該劇也穩居同時段收視前列位置。

  同時,該劇在網絡上也引發了熱烈討論。據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曾慶瑞介紹,《青年醫生》上線僅三天,擁有獨家版權的愛奇藝播放量突破1500萬次,同名微博話題閱讀量也飆升至2.7億,再次掀起了醫療劇的收視熱潮。

  作為該劇的制作方之一,北京醫藥衛生文化協會會長史炳忠介紹說,近期各地有許多觀眾通過電話、短信或微信等方式向他反饋觀劇感受,對該劇給予了充分肯定,醫療衛生等相關機構由此被迅速推到了社會聚焦的前臺。北京朝陽醫院急診科主任、中華醫學會急診學分會主任李春盛教授也表示,《青年醫生》播出以后,在醫療衛生界引起強烈反響,不少業界人士都對劇中表現的故事感同身受。

  與較高的收視數據相伴的,是《青年醫生》在社會和網絡上引發的持續不斷的話題討論。許多醫療界人士,包括現實中的“趙沖”“艾小天”等醫院的實習生都紛紛出來發聲。網友“穿褲子的黃色發糕”評論道:“身為同行,我深知當下醫患關系的緊張,也體會了醫生工作的辛苦,該劇是現實醫患關系的生動寫照。”

  《青年醫生》理智審視醫患矛盾,為當下尖銳的醫患關系融入了一絲暖意,照亮了醫療改革的前景,為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提供了有益啟示

  《青年醫生》中有一句經典臺詞:醫療急診的水平代表著一個國家整體醫療衛生的水平。在廣大群眾對高水平醫療救助無比渴望和醫患矛盾比較緊張的當下,《青年醫生》聚焦醫療話題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在北京市衛計委委員高小俊看來,該劇不僅僅是通過急診室這一窗口表現醫患矛盾,更在用充滿情感和溫度的故事解答如何處置解決醫患矛盾:醫患之間要加強溝通。正如劇中的臺詞所講的那樣,醫術可以救人,溝通可以暖心。在醫患尖銳對立的當下,該劇跳出誰對誰錯、誰是誰非的二元對立,呼吁廣大醫生除了用醫術救治患者,更要用感情呵護患者。

  “聚焦醫患關系,卻不炒作醫患關系,更不消費醫患關系。”史炳忠認為這是《青年醫生》與其他醫療劇的最大不同。史炳忠說,該劇跳出了一般醫療劇的固有模式,通過青年醫生的成長故事,引導青年醫生如何勵志,如何做人。同時,在醫患關系和醫患故事的展示中,詮釋著職業精神,甚至也在書寫著死亡意識。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也認為,《青年醫生》與其他醫療題材電視劇不同,它著意于“如何解決醫患之殤,如何樹立醫生形象,如何讓民眾對醫生產生信任感”。同時,這部劇始終堅持“一根筋”,就是對青年人永不妥協的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的精確把握。這使得該劇在當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藝術實踐中,具有獨特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王偉國說,《青年醫生》提出“醫乃仁術”的觀念,試圖以“仁”弘揚青年醫生們的醫德精神,重構醫患關系是“朋友、親人、愛人”的道德境界。同時,該劇首次提出“急診文化”這一頗具新意的思想,探求了急診文化的“道”與“法”,即急診醫生既要掌握救治患者的醫療技術,也要具有生命意識,要把維護患者的生命尊嚴作為醫生的方向、目標和追求。

  有不少觀眾反映《青年醫生》的劇情過于美好,與現實之間存在差距。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名譽主席李準認為,這恰恰是該劇的一大特點。因為它超越了好與壞、白與黑的簡單對立,高揚美好理想的風帆,用理想與現實的差異、熱血與冷靜的碰撞、剛直與柔韌的對比,寫好人與好人之間的沖突,寫青年醫生群體在合作與碰撞中的成長,描繪了崇高之美、信仰之美,打通了現實通向未來的內在聯系,照亮了醫療改革的前景,為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提供了有益啟示,也為同類題材的創作打開了新的生長空間。

  《青年醫生》不搞宏大敘事,通過青春偶像劇的樣式,把鏡頭對準主人公的情感歷程和情感糾葛,在娓娓道來中品讀人生意味,在具有京味的敘事中揭示崇高和美好

  在李準看來,《青年醫生》聚焦仁心仁術,文化先行,不搞宏大敘事,不搞傳奇和離奇,更不靠低級趣味和雷人情節吸引眼球,靠的是抓住普通人生活中的熱點和難點,采用青春偶像劇的樣式,把鏡頭對準主人公的情感歷程和情感糾葛,在娓娓道來的情節中品讀人生的意味,在具有京味的敘事中揭示崇高和美好。

  談起《青年醫生》的藝術特色,曾慶瑞說,該劇融合了趙寶剛擅長的幽默對白,在講述青年人愛情的同時加入了醫患關系等社會話題。劇中的人物,尤其是三位實習生,顯得有些古靈精怪,但是非常貼近現實生活,從這個角度講,《青年醫生》的確很接地氣。年輕主人公有時十分幼稚的行為也伴隨著90后的成長意識,比如劇中的艾小天,逐步從搞怪模式轉向成熟模式,在搞怪和不靠譜之外,觀眾越來越看到這個青年醫生的善良和溫暖。

  王偉國認為《青年醫生》在藝術上構建了一個重要的敘事空間——急診室,圍繞急診室這個小空間,該劇利用紀實美學的方式還原了真實、樸素、生活化的醫院,還原了急診室生活的本來面貌。同時,劇中醫生與攝影機做橫向的同步移動,這種運動一氣呵成,再現了醫生搶救的主動性,同時又準確營造了影像的敘事節奏,人物的運動和攝影機的運動準確傳達出醫生的責任感和對患者的真正情感。

  人民日報文藝部主任劉玉琴認為,《青年醫生》將單調重復的急診室里的故事,講得豐富生動,講出了文化色彩。劇中沉重的生活中有詩意,巨大的壓力中有真情,青年醫生們互相溫暖也溫暖著患者。這種藝術呈現帶有濃厚的人文醫學色彩、人文理想溫度,體現了真正的醫乃仁術的職業精神,以及仁者愛人的生命底色,使作品飽含溫暖人心的力量。

  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評論員陳芳認為,《青年醫生》把醫患關系這樣一個沉重的話題,加入了一些具有生活化的喜劇元素,這是創作上的大膽嘗試和探索。整部作品風格亦莊亦諧,輕松與厚重并行,對人生的思考,對生命的敬畏,對職業理想的堅守,都在較強的觀賞性中得以立體呈現。此外,文藝報評論部主任高小立認為,《青年醫生》的場景、畫面生動逼真,情節邏輯、人物脈絡生動自然,亦是同類題材作品中現實感、現場感、專業性較強的一部。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