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文學機構訪談 >> 正文

中華文化是涵養核心價值觀的源泉

http://www.00444477.com 2014年11月25日14:33 來源:大眾日報 逄春階
  陳來接受本報記者專訪。  陳來接受本報記者專訪。

  ■ 周末人物 2014魅力文化

  去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到山東考察時強調,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在習總書記視察山東一周年之際,11月14日下午,大眾報業集團特邀清華大學國學院院長陳來先生,作了題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彩報告,結合報告內容,陳來先生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何謂“優秀傳統文化”?

  本報記者(以下簡稱記):習總書記去年底來到山東,專門到曲阜參觀考察并發表重要講話,后來,他又有一系列關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講話。一年來,各界人士都進行了自己的解讀,您怎么看?

  陳來(以下簡稱陳):與以往我們重在講中華民族創造了中華文化不同,習近平同志更強調中華文化對中華民族生存發展所起的關鍵性作用,體現了強烈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我以為,講話對中華文化的強調意味著中國共產黨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基礎和前提是代表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

  遺憾的是,現在好多人對一些基本問題還不清楚。比如什么是優秀傳統文化?好多人可能覺得,這個問題提得有點兒太簡單了吧,誰不知道優秀傳統文化呢?可是,真要較真,還不一定能答得上來。很多部門,很多人糾纏于事務性的工作,沒有仔細琢磨這個問題,其實,標準答案已經有了,從定義上,那就是“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

  記:習總書記的表述很有文化氣息。

  陳:這四句話,也不是具體的,但我發現,他從去年8月以來,一直在將這四句話具體化。一直到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他講了15個方面,即:關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關于天下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關于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關于以民為本、安民富民樂民的思想,關于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關于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關于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思想,關于經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實踐的思想,關于集思廣益、博施眾利、群策群力的思想,關于仁者愛人、以德立人的思想,關于以誠待人、講信修睦的思想,關于清廉從政、勤勉奉公的思想,關于儉約自守、力戒奢華的思想,關于中和、泰和、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和諧相處的思想,關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這些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內容,在學理上是站得住的。

  記:今天強調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有何深意?

  陳:在古代,中國人有自己的一套價值體系和倫理生活法則。從根本上來說,中國文化不是追求理論的明晰,而是一種實踐的智慧。實踐是跟我們做事聯系在一起的。中國人注重的道德都是有利于社會和個人的。今天,我們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去發掘它、維護它,承擔起發展中華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重大責任。而作為文化核心內容之一的道德與倫理,自然不容忽視。可以說,傳統一定程度的斷裂與隔膜,最直接地表現在社會倫理生活法則缺失。所以,我們的道德和倫理一定要創造性地轉化和發展,譬如怎么對待父母、朋友、師長、陌生人等等。應根植于本土文化資源。

  記:今年3月29日,習近平在德國柏林訪問時曾說,我們正在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中一些重要內容就是源于中華文化。他這是很明確地提出了中華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問題。

  陳:怎么把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土壤和基礎?習近平同志今年2月的講話提出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以這六條為中華文化的基本價值觀,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與中華文化的基本價值觀相對接,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講話注重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文化的基本價值觀聯結起來,對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講話不僅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而且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須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傳承轉化中得到發展,體現了鮮明的時代意識。

  我們有的同志跟不上習近平同志的思想,對傳統文化充滿疑慮。這是因為沒有很好地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長期被灌輸的都是自我矮化與妖魔化了的似是而非的論斷。有的同志不敢全面肯定傳統文化的創造轉化在今天的緊迫性及其現實意義。我可以明確地說,“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表述,是辯證的歷史唯物主義。如果按照機械唯物論的觀點,就不可能講出這樣的話。我們今天還有好多人這么看,認為儒家文化是農業文明的產物,工業文明就不適合了。其實,在人類社會,各個歷史時期,都能創造出富有永恒價值的、有普遍性的東西。

  中華文化的治國理政價值觀

  記:要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首先必須了解傳統文化的基本價值觀,請您給以梳理。

  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那24個字表述,分為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傳統文化的基本價值觀,大體也可以這樣分。治國理政的價值觀,可以算作國家層面。怎么把握中國傳統文化里邊主流的治國理政理念?價值觀、價值理念一般都通過理想、通過對不同事物的取舍和比較建立起來,一個人的價值偏好、如何選擇,就是一個人的價值觀。

  首先是以人為本,其對立面是以神為本。“以人為本”這四個字是山東人管仲發明的。中國講的以人為本有鮮明的特色,這個特色就是從西周以來,中國文化就向著一個新的方向發展。全世界古代文明的文化都是以神為本,中國早期歷史在商以前也是以神為本,但從西周開始,從周公封于魯開始,他的思想就從以神為本的文化開始轉向以人為本的文化。

  春秋后期戰國時代,諸子百家絕大多數都是以人為本的。只不過在強調以人為本的同時又有不同的發展方向,對人事的發展、協調、整理有不同的理念,但堅持人事優先,這是大家共同的想法。比如春秋的時候,有的思想家就提出,“天道遠,人道邇”。孔子其實也講了類似的話,“敬鬼神而遠之”,就是我們要把注意力放在人事上。

  第二以德為本,其對立面就是以刑為本,強調政令、刑罰的作用,忽視道德的作用,這是孔子反對的。孔子的思想是“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就是以德為本。

  第三是以民為本,對立面是以君為本。《尚書》中已有“民為邦本”的思想。大家都知道有個故事,就是朱元璋看《孟子》非常生氣,因為《孟子》里面有很多地方都是講民本的,而相對來說把君放在很次要的地位,最典型的話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朱元璋一看,這還得了,找大臣把《孟子》里面的這話都給刪去了。他本想把孟子牌位請出孔廟,滿朝大臣都跪在地上不起來,說這可不行。這就是政治權威跟道德價值的沖突,《孟子》所代表的是中國傳統的道德價值,你現在用這個政治權威把道德價值鏟除是不行的,所有的士大夫都不接受,最后只好重新編一個新的《孟子》,叫《孟子節文》,當然這個長久不了,到了明朝后來的皇帝就不太把這個當回事兒了。可見,“以民為本”的思想作為儒家治國思想的一個根基,有很深的歷史根源。

  最后是以合為本,其對立面是以分為本。以合為本的合,就是強調統一性,在國家的層面就是統一而不能分裂,它最高的表現就是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傳統社會基本價值觀

  記:如果我們把西方文化,特別是西方近代文化,西方近代的價值觀作為一個比較的對象,我們怎么來把握在社會層面的中國傳統價值觀體系,它的特點是什么?

  陳:中國古代社會,社會價值和個人道德是合一的。不大好分開講,為了表述方便,姑且分開吧。

  中國傳統社會價值觀念跟西方近代相比,有很大不同。第一是“責任先于自由”。而西方,更強調個人自由。中國很強調個人對他人、對社群,甚至對自然所負有的責任。以天下為己任,孟子早就講過了,己任就是責任。從古代先秦的“君子”,一直到后來歷代,都有頂天立地的仁人志士。

  第二是“義務先于權利”。西方近代社會非常強調個人的權利,但我們儒家思想里,強調的是義務。梁漱溟,他在山東鄒平縣做過鄉村建設運動實踐,在這個實踐里邊,給他感觸最深的就是中國人和人的關系,義務為先,互相承擔義務,這是中國人倫理的一個特色。我們今天講中國人的倫理,就特別強調義務感。當然這是一個開放的義務感,決不僅僅指一個人的家庭義務。家庭義務是必需的,義務還要從家庭放大,從家庭可以放大到社區,從宗族(就是古代社區),再到郡縣、國家、天下。中國人的倫理觀念,特別強調義務感,而不是伸張個人的權利。

  第三,“群體高于個人”。西方的人本主義更多的是以個人為本,但是我們中國的以人為本,不是講的以個人為本,而是以群體為本,所以群體是高于個人的。責任先于自由、義務先于權利、群體先于個人,這是中國人古代價值觀的特色。中國人的群體意識非常開拓,不是一個小團體主義,一個地區主義。中國人以天下為己任,很早就超越了地方局限性,是大天下情懷。《論語》里講,“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禮記》說“以天下為一家”。如果說家是中國人的基本觀念,家庭關系是中國人的基本關系,中國人早就把這個“家”的概念、“家”的關系擴大、擴充了。

  第四,“和諧高于沖突”。看看文化史會發現人類的文化里充滿沖突,充滿斗爭、流血。但中國文化更強調和諧。西方的文化強調個人,總以自我為中心,克服別人、占有別人,排斥異教。所以西方歷史上的宗教戰爭非常殘酷,但中國沒有出現過這樣的宗教戰爭。兩次世界大戰,它的根源都是在西方和西方文化。近代日本也是接受了西方的帝國主義文化,在東方侵略。所以我們從價值觀來講,因為中國傳統“和”的理念,也體現在處理和周邊國家關系上。歷史上,當然我們也有個別帝王發動侵略戰爭,但總體講,這些皇帝的作為是違反中國的主流價值觀的,在主流價值觀中是受到批判的。中國是以安土睦鄰為先。

  中國傳統價值觀中責任先于自由、義務先于權利,這個“先于”今天還要堅持,這就是我們的特色,我們沒必要跟西方人一樣,什么都是個人權利為先,伸張個人的要求為先。但對這一點不能極端地理解:比如責任先于自由,但完全否認自由是不對的;義務先于權利,但完全忽視權利,也是不對的;群體先于個人,但不尊重個人、不關心個人,這也是不對的。如果我們想把傳統價值觀的傳統轉化,加以發展,我們要堅持這些“本”“先”,但是同時我們也要關注那些“被先于”的內容。

  傳統美德的現代傳承和轉化

  記:傳統的道德觀,即“仁、義、禮、智、信”,也叫“五常”,其實,還有好多內容,比如孝悌、忠恕等沒列入,您怎么看?

  陳:我國的傳統美德形成于西周春秋時代,定型在孔孟荀早期儒家思想。在春秋時代,已經就有很多關于道德的觀點產生。這個時期,沒有一個主導的觀念可以帶領各種道德觀。但是我們可以說,在春秋后期比較流行的道德,一個是“忠信”、一個是“智仁勇”。當時在整個中原文化里,比較流行的就是忠信和智仁勇。到春秋末期,在孔子思想中,“仁”是最重要的德行,最重要的道德。“義”應該說在春秋的時候也受到重視,但地位不太突出。包括孔子思想里,仁和義也差很多。到墨子時代突出了“義”,這影響到孟子,孟子發展了“義”,跟“仁”并列,形成仁義。所以從孟子開始,仁義成為儒家最重要的道德。孟子又把“仁義禮智”四者并列。經過漢代推崇,加了“信”,成為我們歷史上中國人道德生活中最有影響的“五常”,跟五行對應。“五常”成為兩千年來影響中國社會至深的基本道德。

  為什么突出“五常”,而沒有了孝悌、忠恕等,因為這“五常”超越了特殊的倫理關系,已經變成了一般的人與人關系的準則。而孝悌還是一種特指的倫理關系,是血緣關系的倫理。忠是君臣之間關系的政治倫理。所以,“五常”適用于更普遍的倫理關系。

  其實,在儒家推崇的四書五經里還有一些道德德目,如忠恕、中和、誠敬,他們跟“五常”一起構成了儒家完整的道德體系,它們共同支配著我們中國人的道德思想、道德生活。比如,“孝”不在“五常”里頭,可是我們沒有人能夠否認“孝”在我們中國人的道德生活里面,它是占有重要而且非常突出的地位。

  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它有個關鍵詞:“中庸”。朱熹對“庸”字進行解釋,認為:庸,平常也。其實,古書上的“庸”不僅有平常的意思,還有恒久恒常的意思。朱熹很強調“平常”,認為平常的東西才能恒久,平淡無奇的東西才能長久。他舉例說只有粗茶淡飯可以頓頓吃,天天吃,月月吃,年年吃而吃不出毛病,所以最平常的東西就是最永久的東西。同樣,儒家思想看起來都是一些平平常常的道理,但是有永恒性的,已經融化在中華民族每個人的血液里了。

  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個人層面,是這樣表述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有的學者說,好多內容沒有涵蓋。您怎么看?

  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24個字,應該說,還不是終極表述,僅僅反映了人們的階段性的認識,還需要進一步完善。這24個字跟中華文化的價值觀怎么無縫對接,還需要進一步的探討。但是,我們實踐的時候,不能局限于這24個字。

  我的基本觀點是:一方面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一方面注重中華傳統美德的傳承。離開中華傳統美德的傳承和實踐孤立地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弘揚,就不能體現習近平同志講話的要求和精神,不能充分實現道德建設的功能。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