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電視 >> 評論 >> 評論 >> 正文

紅燈·利劍·衛士 ——電視連續劇《國家審計》觀后(郭華)

http://www.00444477.com 2014年11月14日10:40 來源:河北日報 郭 華

  從頭至尾觀看了電視連續劇《國家審計》,心潮難平。

  雖然早在1982年12月全國人大五屆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就寫入了有關審計的條款,并于次年正式成立了國家審計署;雖然早在1994年就頒布了《審計法》,但老實說,理解審計真諦的人并不多。一種情況是,以為審計無足輕重。因為在傳統的執法隊伍中,審計畢竟是后起之秀,其影響難以和公、檢、法機關并列,缺少那種一亮招牌就有震懾的威力。再一種情況是,認為審計是挑刺的,想當然把審計工作理解為找碴兒,甚至整人。《國家審計》則用生動的故事情節、感人的藝術表現,為我們真實演繹了審計工作的意義、審計隊伍的形象、審計執法的社會效果。

  首先,審計是“紅燈”。劇中,東州市審計局局長周維海形象地比喻:審計“就像馬路上的紅綠燈,還有限行標志”。從這個意義上說,審計就像社會和經濟運行中的“交警”,不僅要盯著誰闖了紅燈,還要給闖燈者以處罰。比如東州市人民醫院,不論有多少可以理解、值得同情的理由,闖了紅燈就要“扣分”。但這里需要說明的是:第一,這“紅燈”不是審計部門自行設置的,而是國家法律、法規的體現,審計部門只是“紅燈”的維護者、“闖燈行為”的監督者和執法者;第二,如果以為審計工作只是盯著“紅燈”,那就錯了。審計工作既看管“紅燈”,也維護“綠燈”,看管“紅燈”絕不是單純為了讓車輛停駛,而是為了“綠燈”通行得更為順暢。一句話,他們維護的是秩序,國家發展的秩序。

  其次,審計是“利劍”。《審計法》規定,國家設立審計部門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促進廉政建設”。因此,在審計過程中,不僅要發現違法違紀行為,而且要甄別行為的性質、動機、后果。程序上有失誤的,規范程序;制度上有漏洞的,堵塞漏洞。而對于刻意挑釁法律法規,謀取不正當利益的腐敗分子,則毫不留情,敢于亮劍。就像劇中東州熱電公司的總經理章勁松,如果真的僅僅是動用5000萬元投資房地產,而沒有按規定提交董事會討論,審計局可以建議他們今后嚴格按照規章辦事。但當動用5000萬元炒股,并私分紅利,用公款為情婦支付購房費用等一系列貪腐行為證據確鑿時,審計亮劍了。從這個意義上講,審計是黨和政府手中的一把利劍,是為維護人民利益而鍛造的一把利劍。恰恰在這一點上,許多人不了解乃至忽視審計的權力、作用和威嚴。實際上,通過審計揪出的“老虎”不止一只,“蒼蠅”更是成群。也有時,審計向紀檢、檢察機關移交的線索是“蒼蠅”,而后者用力一抻,牽出來的卻是“老虎”。審計在反腐斗爭中的作用不可低估,更不可替代。但是,如果以為審計的作用就是發現腐敗線索,那又錯了。他們既發現疫情,消毒隔離,又耐心診斷,治病救人;既不放過壞人,更注重保護好人。劇中最典型的是東江縣委書記梁宏宇,當市里決定對其進行審計時,不僅眾說紛紜,連他自己心里也敲小鼓。但審計發現,他沒有以權謀私,沒有裝個人腰包,一心發展,大節不虧。所以,審計工作不僅沒有把他“拉下馬”,反而把他“送上轎”。

  其三,審計是“衛士”。國家利益的衛士,人民利益的衛士。劇中他們之所以頂著重重壓力,排除層層干擾,堅決徹查萬源公司騙取5000萬元復墾經費,是為了國家利益不受損失;他們之所以走村串戶,不辭艱辛,不怕吃閉門羹,調查社保資金的發放情況,是為了人民的利益不受侵害。可是,據此認為這部電視劇就是對審計工作的圖解和詮釋,甚至只是一部審計工作的宣傳片,那就真的錯了。這是一部綜合水準相當高的精品力作,是一部以審計為題材的真正的藝術作品。

  《國家審計》一開頭就十分吸引觀眾。盡管所有從事文學藝術創作的人,都知道一定要把最吸引人的情節放在開頭,但真正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國家審計》這部電視劇,題材本身就決定了吸引眼球不易,可它卻一開頭就抓住了觀眾的眼球。電視劇開篇即是審計組進駐東州熱電公司,可審計組尚在途中,“攔路告狀”的工人已聚集在公司大樓門口,大有一觸即發之勢。緊接著劇中并行的第二條線索露頭,黑社會團伙闖入高自強家中,公然劫持人質……這時,觀眾的心情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緊張,而是有些心跳加速了。在這一過程中,主創人員又不時設計出一些細節,比如審計組在樓下遭遇告狀工人時,總經理章勁松在樓上偷窺,更增加了神秘、詭異的氣氛,刺激著觀眾的“味蕾”。

  《國家審計》從頭到尾設計了兩條并行的劇情線索,一條以審計局同東州熱電、人民醫院、北江區政府等被審計對象之間的糾葛為脈絡,一條以萬源公司及其幕后“老板”為代表的貪腐勢力攫取不義之財,對抗審計為脈絡。這樣的劇情設計是不好把握的。電視劇作為一種視覺藝術,不同于傳統的評書,一句“花開兩朵,單表一枝”,一百條線索也跳過去了。電視劇則必須讓觀眾通過故事和形象,感覺到兩條線索之間的關聯。應當說,《國家審計》的主創人員在把握兩條劇情線索的關系、平衡、互補等方面,做到了揮灑自如。能把兩條線分辨得這樣鮮明,不容易;兩條線之間的關聯又毫不牽強,更不容易。其中不乏神來之筆。

  “懸念”也是文藝作品吸引力的關鍵所在。《國家審計》非常善于制造懸念。從楊延玲的筆記本上記了什么,高自強為何被追殺,到萬源公司能否為章勁松守住秘密,梁宏宇是貪官還是清官……這些懸念,吊著觀眾胃口。每揭開一個懸念就像相聲抖開一個“包袱”,讓觀眾得到階段性的滿足,抱著對揭開下一個懸念的期待,繼續觀看下去,直到最后揭開觀眾最為關心的懸念——梁宏宇不是貪官,把全劇推向高潮。而這種高潮所帶來的不是歡呼雀躍,而是更深層的思考。

  毫無疑問,同貪腐分子作斗爭,是《國家審計》的重頭戲。它既表現了貪腐分子的貪婪墮落、冷酷兇殘,也表現了他們當面是人、背后是鬼的偽君子形象;既表現了審計工作者同貪腐行為作斗爭的勇氣和信念,又表現了他們沉著應對、講求方法的斗爭策略。以萬文杰為首的貪腐集團被繩之以法,是劇中最為大快人心的事,但《國家審計》并未過分渲染這一階段性勝利,因為反腐斗爭任重道遠,審計工作者永遠在同貪腐分子作斗爭的路上。劇中有一個細節:東電公司財務部經理楊延玲,脖子上戴的是一個玻璃種的翡翠“四季豆”。這種首飾的喻義一是冰清玉潔,二是四季平安。可是,人一旦把握不住自己的私欲,先失了“冰清玉潔”,就再難有“四季平安”。《國家審計》不是一部簡單的反腐劇,它把反對腐敗放在時代背景的天幕上,全景式地展現了當今社會的各個階層。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文藝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須自覺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憂患著人民的憂患,做人民的孺子牛。”《國家審計》在展示審計這把利劍的鋒芒和寒光時,始終不忘體現審計干部對人民群眾的感情。正是這種感情,才保證審計隊伍的忠誠和公正,才使得他們既堅持原則,又實事求是。把握原則如鐵,面對百姓似水。劇中徐詠萍提議給民營敬老院捐款一場戲,讓人看得落淚。

  《國家審計》劇情極富時代特色,所有審計案例,都是我們今天面臨的新情況、新課題。比如民營敬老院的生存,土地供應與發展需求的矛盾等等,都是今天亟待解決的問題。同時,它塑造的人物也真實可信,一批知名演員在劇中都有出色表演。史蘭芽扮演的徐詠萍,是全劇最重要的正面形象。在她開車被高自強持刀劫持后,按照傳統塑造正面人物的手法,完全可以表現她如何臨危不懼、淡定從容。可在這部戲中,徐詠萍被劫持后害怕驚恐、不知所措,和我們心目中的英雄相去甚遠。可恰恰是這個形象,讓我們覺得既可信,又可親。還有周維海是全劇審計隊伍的主帥,雖然劇中對他著墨不多,卻形象鮮明。特別是他每逢周末即回家侍奉老母的“孝道”,令人感觸至深。不敢說不講孝道就不能做審計工作,但不講孝道的人肯定不是一個好領導,因為在同社會丑惡現象的斗爭中,他肯定不能占據道德高地。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多次講到儒家文化,并強調:“對綿延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我們應該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周維海的“孝道”形象,極具典型意義。

  當然,這部戲也有不足之處。比如為了表現審計工作者也是普通人,適當穿插一些生活煩惱、家庭沖突,對于塑造審計隊伍的形象,對于劇情發展都是必要的。但必須把握分寸,分量超載,會沖淡劇情。但瑕不掩瑜,總體看,這是一部思想性、藝術性都值得稱道的好戲,把“審計”題材演繹得這樣豐滿、動人,特別是所有理念性的東西,都自然地滲透在情節和細節中,潤物無聲,非常難得。在當前形勢下,它向我們輸送的是不打折、不繞彎,不用服“開胃劑”就可以吸收的正能量。

  《國家審計》是由河北省審計廳動議拍攝的,這對省審計廳來說是第一次,而且出手不凡,給我們奉獻了一餐精神盛宴。由此給我們兩點啟示:第一,社會力量參與文化事業的能力不可低估;第二,社會事業參與文化事業的水平不可低估。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