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國紀錄片行業利好政策連連。先是年初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要求34家上星衛視每天6時至次日1時之間,須至少播出30分鐘國產紀錄片,接著北京電視臺紀實頻道、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又相繼獲批上星播出,據說湖南金鷹紀實頻道也在摩拳擦掌,積極申請上星。有人就此斷言,紀錄片產業的春天即將到來。誠然,這些變化可以解決長期困擾紀錄片發展的播出平臺問題,極大地釋放市場空間,給紀錄片產業帶來新的增長點。然而,在欣喜之余,我們也必須看到,長期困擾紀錄片發展的根本性問題,如題材、敘事、人才等問題依然存在,這些問題并不會因播放平臺的擴大就迎刃而解。因此,紀錄片人不可盲目樂觀,應保持清醒頭腦,積極應對接下來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和挑戰。
平臺建設:篳路藍縷啟山林
中國紀錄片走過了一條艱辛曲折的發展道路。很多年前,紀錄片缺少好的播出平臺,甚至沒有播出平臺。于是,一代代紀錄片人前赴后繼,投入到平臺建設的不懈努力中。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話說長江》《話說運河》《讓歷史告訴未來》《望長城》等高投入、大制作的紀錄片進入中央電視臺一套黃金時間播出,取得了非常好的收視效果。好的平臺加上好的作品,使中國電視紀錄片逐漸走進觀眾的視野。到上世紀九十年代,電視臺又出現了一個固定時間、固定時長播出的紀錄片欄目——中央電視臺的《地方臺五十分鐘》。這個平臺播出了一批為觀眾耳熟能詳的優秀作品,《兩個孤兒》《半個世紀的鄉戀》等甚至由此走出國門,獲得國際大獎,為中國電視紀錄片走向世界架起了橋梁。在央視紀錄片欄目蒸蒸日上的同時,地方電視臺的紀錄片欄目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1993年,全國第一個地方臺的紀錄片欄目《紀錄片編輯室》在上海誕生,近十年后,也正是這個欄目孕育出了中國第一個紀錄片頻道——上海電視臺紀實頻道。之后,又經歷了近二十年的發展和積累,2011年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開播,使紀錄片的播出平臺建設達到了一個高峰,進而推動了中國紀錄片在產業化的道路上不斷開花結果,《舌尖上的中國》《超級工程》《春晚》《故宮100》等作品大熱就是明證。
紀錄頻道:上星容易落地難
平臺建設對紀錄片創作水準的提升和產業的帶動以及中國紀錄片的國際傳播,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我們不能就此形成“平臺建設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創作生產甚至產業發展難題”的錯誤認識。就好比修路和造車的關系一樣,紀錄片的平臺建設和作品創作二者可以相互促進,但本質上卻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
上星,可能會讓原先居于一隅的紀錄頻道一躍展現在全國觀眾的眼前,進而直面全國電視市場。但所謂頻道上星只是把信號送上衛星,便于全國乃至全球接收,如果沒有之后落地的環節,使頻道節目成為百姓電視機里可以觀看的選擇,那所有可能就只是可能。最近幾年,上星容易落地難已經成為大多數上星衛視的共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頻道數量眾多,而地方有線網絡的頻道容量相對有限,上星頻道如果要在全國省會城市和省里主要城市落地,保障全國基本覆蓋,落地費平均高達1億元人民幣。這筆錢對于經濟實力雄厚的省級衛視來說尚且不是小數字,更何況是相對小眾的紀錄頻道。據了解,上海紀實頻道2013年一年的營業總收入是1.4億元,利潤1500萬元,如果拿出1個億來搞全國落地,面對的壓力自不必說,節目制作和頻道運營的經費也會相對減少。因此,紀錄頻道不僅要理性上星,更要理性落地,否則高額的落地費將成為難以承受之重,受影響的不僅是紀錄頻道本身,更是中國紀錄片產業的又一段大好春光。
回歸創作:產業發展主動力
紀錄片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集體相冊。這本相冊如果做得好,還可以形成一條巨大的產業鏈,促進電視業的產業化發展,乃至國家文化藝術的國際化傳播。縱觀外國的知名紀錄片頻道品牌,要么是像BBC、NHK等公共頻道,主要依靠公共財政運營;要么就是商業頻道,像DISCOVERY、NATIONAL GEOGRAPHIC等靠用戶付費生存發展。而我國的紀錄頻道,營利模式主要依靠廣告。要在與電視劇和綜藝節目的激烈競爭中獲得收視率,紀錄片創作必然會受到市場上浮躁心態和金錢至上等不良思潮的影響,進而波及作品的藝術質量。所謂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中國紀錄片的核心問題其實不在于缺少播出平臺這個“腳”上,而是在缺乏大量質量上乘的作品以滿足頻道上星的巨大播出量和人民群眾日益增加的觀看需求這個“頭”上,所以必須找準主要矛盾,對癥下藥。
從題材來看,中國的紀錄片兩極化趨勢明顯,要么是《復興之路》《超級工程》等宏大的政治歷史內容,要么是《潁州的孩子》《歸途列車》這樣的邊緣題材,而關注社會主流群體的現實題材數量不足。所以,業界不能怪觀眾不關注中國紀錄片,而要多思考自己究竟制作了多少與時代關系密切、觀眾喜聞樂見的作品。中國紀錄片在影像質量上已與外國先進水平相差無幾,但能用如此精良的影像講好一個好故事的紀錄片還不多。即便是口碑收視俱佳的優秀作品,在敘事方式上都存在一定問題,即受制作理念、經費、周期等因素的影響,編導總是在“編故事”而不是“拍故事”。這就需要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不斷拓寬選題范圍,提升敘事水準,來培育一個更加成熟理性的市場環境。
當下,互聯網和手機等新媒體深刻地影響著每個人的生活。人人都可以當導演,拍攝作品并發布到網絡上,所以缺少播出平臺在這個時代已經不再是難以破解的問題。于是又回到那個亙古不變的命題,好的紀錄片作品是紀錄片產業發展的永恒動力。國產紀錄片要保持健康快速的發展,就必須用藝術質量過硬的作品說話。所以,中國紀錄片產業的發展就如同拍攝紀錄片的過程一樣,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時間。
(作者為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