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講話精神文藝評論專輯
文藝工作者要有“文以載道”的創作自覺
“文以載道”是我國古代文藝創作的一個優良傳統。在中國古代,柳宗元提出“文以明道”,韓愈提出“文以貫道”,周敦頤提出“文以載道”,都強調文藝創作不僅僅要注重技巧和形式,更應當尊崇、闡明和弘揚大道,承載起教化民眾、匡扶風氣的功能。按照“文以載道”的傳統,好的文藝作品要以美的內涵和形式激濁揚清、陶冶情操,讓人們在潛移默化中感悟人生、明辨是非。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今天的一些文藝工作者甘心被市場牽著鼻子走,只考慮經濟效益,不顧社會效應,這就導致了一系列不良文化現象開始滋生蔓延。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抄襲模仿、千篇一律,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爭名奪利、道德缺失等等,幾乎成了文藝界各大領域的通病。針對文藝界的這些亂象,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恒價值。”“文藝工作者要志存高遠”,“通過文藝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不難看出,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講話的一個核心觀點,就是強調“文以載道”這一中國古代文化的優良傳統。為此,對于廣大文藝工作者來說,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就是要樹立起“文以載道”的創作自覺和“以文化人”的責任意識。
從某種意義上說,“文以載道”的創作自覺既展現出文藝工作者的社會責任和擔當意識,同時也將決定其文藝作品的思想境界和藝術生命。事實上,只有載“道”、弘“道”的文藝作品,才能夠展現其表現生命、揭示生活的能力,發揮其感染人、塑造人的功能。倘若“文不載道”,甚至漠視道德、消解崇高,這樣的作品即使在藝術上很精致,也將“行之不遠”,難以獲得長久的生命力。當然,“文以載道”之關鍵,在于所“載”何“道”的問題。這里的“道”絕不是“觀眾一邊看一邊罵,創作者一邊挨罵一邊還掙著大錢”的平庸低俗之道,而是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的真善美之道。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我國作家藝術家應該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通過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在當代中國,“文以載道”中的“道”有何特殊涵義?根據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來看,這個“道”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中華文化精神。在社會主義中國,文藝創作首先要堅持和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旗幟,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動活潑、活靈活現地體現在文藝創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訴人們什么是應該肯定和贊揚的,什么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與此同時,習近平同志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為此,“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此外,文藝工作者還要有廣闊的文化視野和寬容的文化心態,認真學習借鑒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優秀文藝。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堅持洋為中用、開拓創新,做到中西合璧、融會貫通,我國文藝才能更好地發展繁榮起來。
“文以載道”的目的是什么?按照中國古人的說法,就是“以文化人”,也就是通過文藝作品的表現形式來正人心、化風俗,亦即“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因此,真正好的文藝作品,應當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性情,喚醒人們內心的善良與崇高,激發人們對于生命的熱愛和珍惜,激發人們對于民族文化的熱愛和尊重。習近平總書記說:“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讓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讓人們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因此,文藝工作者要通過文藝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正是基于“以文化人”的目的,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文藝工作者必須把創作生產優秀作品作為文藝工作的中心環節,努力創作生產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
從長遠來看,文藝工作者如若缺乏“立德、立功、立言”的價值目標和“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理想情懷,而是僅僅滿足于創作只為稻粱謀,或者僅僅滿足于通過作品來宣泄自我或娛樂大眾,必將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迷失方向,甚至淪為市場的奴隸。為此,當代中國的文藝工作者只有秉承古圣先賢“憂道不憂貧”的基本理念,樹立起“文以載道”的創作自覺,擔當起“以文化人”的崇高責任,才能夠創造出承載大道、弘揚正氣、流傳久遠的優秀文藝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