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wǎng)>> 第六屆魯迅文學獎 >> 正文
感謝各位評委對我詩集《個人史》的肯定,并因此獲得魯迅文學獎。
近些年,我寫詩少了,但我得益于詩的東西越來越多。當我從詩中走出,從事小說、寓言、散文隨筆等創(chuàng)作時,我時時感到詩性的存在。正是那些不可名 狀的東西,給了我無限的向度和廣度,讓我領略了文學的魅力。如果把文學比作身體,詩歌就是其中的靈魂,甚至是精神總量。我嘗試著把詩引向其他領域,擴展它 的外延,在多種文體中體現(xiàn)廣義的詩性。盡管我的能力有限,只能表現(xiàn)很小的部分,但我依然保守著自己的信心,并為之努力。在我的生命里,與詩歌結緣并持之以 恒地堅持到如今,是宿命,也是我的榮幸。
作為一個詩人,我趕上了漢語詩歌穩(wěn)定的發(fā)展時期。從整個人類的進程看,繼工業(yè)革命之后迅速來臨的信息時代,把近萬年的農(nóng)耕文明推向了遠方,一個 全新的時代已經(jīng)到來。中國正處在一個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社會轉型、民族活力和自信心上升的時期。漢語詩歌順應時代的變化,在近百年的時間里完成了新、舊詩歌體 例的轉變,把自由體詩歌推上了前臺。隨著社會的轉型和進步,新詩作為一種文化元素,在經(jīng)歷了起伏跌宕之后,逐漸從生活的主流中退出并走向了邊緣,回歸到相 對純粹的藝術領域。這樣的寫作背景,給當下詩歌提供了深廣的空間和足夠的精神資源,同時也獲得了藝術探索的可能。經(jīng)過幾代人的不斷努力,漢語詩歌在成熟。
可以說,新詩沒有辜負這個時代。當下詩歌對于生活的介入,已經(jīng)到了同步的程度。隨著口語的應用,書寫和言說正在趨于統(tǒng)一,新詩的敘事功能也因此 而增強,詩歌的自由度在加大,具有了歷時性和飽滿性。因此,就其表現(xiàn)力而言,沒有什么事件能夠處在詩歌之外。我曾嘗試寫過敘事長詩《悲歌》,也曾努力在短 詩中敘述完整的情節(jié),努力把情和境統(tǒng)一在一起。盡管如此,我依然在想,詩歌還應該有它更加廣泛的外延和滲透功能,在文學的其他領域里彰顯其魅力。為此,近 幾年我走出詩歌,做了一些試驗,試圖在小說和寓言等文體中體現(xiàn)出詩性,我的努力效果如何,將由市場和讀者給予回答,同時也接受時間的檢驗。
我在想,詩歌不僅是一種文體,它可能是一種能量,一種氣質(zhì),無論以什么樣的形態(tài)表現(xiàn)出來,都能體現(xiàn)出內(nèi)在的光芒。如果說我所釋放的東西超出了詩歌,甚至大于我的生命,那一定是詩歌幫助了我。因此,我要感謝詩歌。
在這里,我還要感謝所有關注詩歌的人。愿天下所有與詩結緣的人,都是幸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