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美術 >> 美術動態 >> 人物 >> 正文

王平:在身份轉換中感悟“知行合一”

http://www.00444477.com 2014年09月01日11:14 來源:中國文化報
蒼翠隨山轉(國畫) 2014年 王平蒼翠隨山轉(國畫) 2014年 王平

  人物名片

  王平,字喬生,安徽桐城人,博士。曾任《美術報》副總編,現為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藝術信息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國家畫廊》執行主編,中國畫學會理事。

  穿過中國國家畫院綠意悠悠的回轉長廊,我們走進王平的辦公室,這位從安徽桐城走來的畫家,身上透著桐城人所特有的厚重文氣。許多人熟識王平是因其“文名”在先,“畫名”在后,在《美術報》工作近20年,王平其實是一位資深的媒體人。談到兩種身份的轉換,王平說:“報社主要是輿論傳播和引導的機構,而畫院是一個創作、研究、展示、收藏、交流的專業機構,前者是把有價值的美術新聞傳播出去,后者則以創作、研究為主,對自己的要求自然要從尋找新聞點過渡到對美術理論進行更深層面的思考。”

  王平從小就受到父親和學校老師的美術熏陶,一直在業余時間進行非系統的美術學習,高考填志愿,受報考美院同學的影響,王平選擇了中國美術學院,竟幸運地考上了。王平回憶說:“當時考試選用的素描作品正好是我經常用來檢驗自己的示范作品,其實那時我畫的石膏并不多,所以考上美院多少有些運氣!闭沁@份偶然改變了王平的人生軌跡,從此成為一名專業的美術工作者,愛好變成了職業。

  美院畢業后,王平一直在美術傳媒工作,直到2002年,本科時的老師,著名美術史論家、學者型畫家王伯敏希望王平考自己最后一屆博士生,老師的提醒給王平敲了一記警鐘,覺得自己到了重新規劃學習的時候了。于是王平首先選擇了國畫中的山水作為自己的碩士研究方向!氨究茖W的是美術史,大四那年,我選擇了書法,因為書法是學習中國畫的鑰匙。研究生階段之所以選擇實踐山水,就是想做到知行合一,彌補自己實踐的不足!

  2004年王平獲得碩士學位,并考入中國美術學院攻讀博士研究生。他說,如果不給自己做一些規劃,時間也就過去了。讀書是為了約束自己,逼著自己看書。做畢業論文時,為了不影響工作,王平曾20多天吃住在單位,白天工作,晚上通宵寫論文,只有在傍晚愛人送飯時,王平才會和孩子玩耍休息一會。這段經歷雖然辛苦,王平卻覺得非常寶貴。

  多年從事美術媒體工作,王平對整個美術行業都有所關注和思考。他認為,做報紙能夠培養人的問題意識,以及對熱點新聞的敏感度,而這些素質對繪畫的研究和創作大有幫助,“比如,去參加大型的美術評選活動,你能感覺到哪些作品能入選,哪些作品能獲獎,評委是有尺度的,近距離接觸、感受,會潛移默化地啟發自己。畫家不應關在房間悶頭作畫,而是需要去感受生活,感受美術界藝術觀念的變化、表現技法的變化。從這個角度講,你深入生活有多深,你的藝術就有多深。不是去了很遠的地方才叫深入生活,感受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一切信息,都是深入生活的一種方式。”王平說。

  在杭州求學、工作20年,浙江山水畫“重傳統、重基礎、重修養、重創新”的學術主張對王平影響深遠。在中國美院開放式的學術氛圍中,王平在藝術思想上,受到潘天壽堅守民族繪畫的“中西拉開距離說”,以及林風眠調和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的“調和中西”的藝術觀的洗禮。在創作上,王平認為,桐城派三位一體的論學論文術語——義理、考據、辭章也適用于藝術創作,畫要有思想、有傳統,才能經得起考驗。

  在實踐中,王平做了兩點思考:一方面,他強調中國傳統繪畫中線的因素,另一方面,強化繪畫中墨的因素,形成了沒骨云山的創作方法。他首先吸收早期沒骨畫的畫法,同時吸收米家山水的畫法,然后結合江南山水,將三者融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的繪畫特色,“我希望我的繪畫是從傳統中生發出來的,畫面純凈,帶有一種中國傳統文人畫所特有的詩意的、雅致的書篆之氣。”

  翻看王平的畫作,記者發現他的畫構圖單純,物象簡約,畫中往往只有一片樹叢、一帶山丘、一座草亭、幾點青竹,極簡又極美。美術評論家曹玉林曾評價王平的畫作說:“王平的畫不是那種劍拔弩張、霸悍雄強、以恣肆縱橫為標榜者,也不是那種精工寫實、艷麗悅目、以媚俗炫技為能事者,而是那種天真平淡、含蓄蘊藉、從容揮寫心中之性情與山水之本真者。因此,王平的山水畫雖然在最初的觀感上,也許并不能給人以多大的視覺沖擊力,但卻相當耐讀,屬于那種粗粗一看似乎貌不驚人,但卻有品位、有意境、有內涵,能夠使人越看越覺得有意思、越看越覺得有味道的真正的藝術品。”

  王平認為中國和西方繪畫的不同在于中國的繪畫是從文學、哲學中生發出來的,評判中國畫的好壞往往也不是以好不好看,或者像不像為標準,而是以格調、氣韻為標尺。中國人為什么不厭其煩地描繪梅蘭竹菊?究其原因,還是因為中國人看重的是從畫中透露出的個人的品格和氣度,這就是所謂的人品即畫品。所以,在創作中王平一直力圖展現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正能量。“真正的大師畫的是思想,就是中國傳統繪畫的精神;也有些名家畫的是藝術,我們從中欣賞到的更多的是技巧,是繪畫語言;現在有些畫家靠的是忽悠,這種江湖之風在社會上很泛濫。我們應該承接傳統的正脈主流文化,在這個主線中去發展自己。”

  在信息化、傳媒化的時代背景下,美術批評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一種是記者撰寫的帶有新聞引導性的評論,暗藏了美術批評的元素;一種是職業的批評家或媒體特約專家群體,通過交流寫出的一些深入淺出的批評文章,這種形式影響面一般比較廣,也比較深;還有一種是專家學理研究式的批評,但傳播力度遠不如媒體。王平認為媒體的批評很重要,在社會上產生巨大影響的往往還是媒體的批評,比如,上世紀80年代在中國畫界產生的幾次大的批評都是由媒體引發推動的,80年代初李小山發表的“中國畫窮途末路論”,世紀之交吳冠中提出的“筆墨等于零”,這些評論文章在美術界都引發大規模的爭論,對畫家和社會大眾的影響很大,而且推動了對藝術門類深層次的思考。記者  李亦奕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