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出版人訪談 >> 正文
“這是國內第一部依據大量內部檔案資料撰寫的鄧小平的傳記!
“如果不寫出鄧小平的思想,那還叫什么鄧小平傳?”
“如果回避黨內思想斗爭、黨內矛盾,怎么可能寫出鄧小平呢?”
8月22日是鄧小平誕辰110周年紀念日,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撰寫的《鄧小平傳(1904-1974)》也于本周出版發行。這本傳記的主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原常務副主任楊勝群在接受新華社書面專訪時作出了上述表述。
從少年時代到他在“文革”中被打倒再到1974年正式復出工作,這本100余萬字的傳記寫了鄧小平的前七十年。這相當于是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前傳。
“我們力圖根據翔實可靠的材料寫出信史”
問:相比其他鄧小平的傳記,這部傳記有何特點?
答:這是國內第一部依據大量內部檔案材料撰寫的鄧小平的傳記,這可以說是這部傳記的最大特點。內部檔案材料,包括中共中央檔案館和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所保存的沒有公開發表過的鄧小平的講話、談話記錄和批示、電報、書信等文稿,中共中央有關文件和有關會議記錄;有關人士的回憶錄或對他們的采訪記錄等。全書中引用的檔案資料究竟有多大的量,真是無法統計。我們力圖根據翔實可靠的材料寫出信史。
這部傳記只寫了鄧小平的前70年。鄧小平人生事業的高峰無疑是他領導黨和人民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但是,如果沒有他的前70年,也就沒有他在新時期的20多年。特別是,他在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成為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是他后來成為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和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前提。
我們要真正了解這樣一個偉大的人物,一定要了解他的一生。這部傳記全面記述了鄧小平前大半生的經歷、活動和業績,清晰地勾勒了他前大半生的人生軌跡和心路歷程。前70年是他走向人生事業高峰的跋涉和鋪墊,漫長了些,古今中外也許罕見,但這就是鄧小平!從這個角度說,這部傳記也可以說是一部人生啟示錄。
“要把他放到黨內思想斗爭、黨內矛盾中去寫”
問:撰寫這本傳記,究竟難在何處?
答:撰寫這部傳記難度顯而易見,經過多年努力,數易其稿才得以完成。編寫組的同志,大都是長期從事文獻研究及黨和國家領導人思想生平研究的專家,都對鄧小平的思想生平做過某個方面的專題研究,但是真要寫出他70年的生平傳記,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任務完成后,我們掂著沉甸甸的書,感到傳主鄧小平何嘗不就是這樣一本厚厚的書呢?但在寫作過程中,對這本書怎么揭開每一頁,都頗為躊躇。
寫這部書究竟難在哪里?難的不是寫他做過的事,難的是要寫出他在各個時期的思想及思想發展脈絡。如果不寫出鄧小平的思想,那還叫什么鄧小平傳?鄧小平長期擔任黨內重要領導職務,從上個世紀中期開始成為中共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中國共產黨與別的政黨一個明顯的不同之處,就是黨內經常開展積極的思想斗爭,這種思想斗爭也就是人們所說的黨內矛盾,如果沒有這樣的積極的思想斗爭,黨就失去了活力。因此,寫鄧小平的思想,就要把他放到黨內思想斗爭、黨內矛盾中去寫。
寫黨內思想斗爭、黨內矛盾,不言而喻又是很難的。但是,我們寫鄧小平傳必須迎難而上,因為鄧小平“三落三起”的人生經歷,本身就帶有強烈的黨內思想斗爭、黨內矛盾的色彩。如果回避黨內思想斗爭、黨內矛盾,怎么可能寫出鄧小平呢?
“沒有史料、材料依據絕不輕易下結論”
問:撰寫過程中是否帶有很多感情?
答:我們寫鄧小平傳,不用說是帶著對鄧小平同志的真摯熱愛和深厚感情的。熱愛鄧小平的,至少有幾代人。30年前國慶游行隊伍里打出“小平您好”的橫幅,不是代表著千百萬人的心聲嗎?編寫組的同志不少是鄧小平決策高考后考上大學而改變自身命運的,因此大家對鄧小平的熱愛和感情更進了一層。鄧小平當年決策恢復高考,一定也沒想到會由當時的考生在30多年后為他寫傳啊!有一位當代著名史學家說過,沒有愛憎、沒有感情傾向,是寫不出有血有肉的歷史的。
但是,又確實不能因感情因素妨礙我們對歷史對包括鄧小平在內的歷史人物作出公正的評價。怎么避免感情因素影響對人物的評價呢?就是一條,尊重史實,用材料說話,真正做到執之有據。
“鄧小平最早最明確地反對把右派劃得過寬、過多”
問:關于反右擴大化錯誤,書中是如何寫的?
答:對于反右斗爭,鄧小平和當時許多中央領導人一樣,認為是必要的。但在反右斗爭興起之后,最早最明確地講必須防止把右派劃得過寬、過多,不能采取簡單粗暴的辦法的是他。他甚至警告“這個時候最容易犯簡單粗暴的毛病,如果犯了這毛病,將來運動過后,我們就要作檢討”。歷史果然應驗了他的這句話。
“鄧小平敢于承擔工作中錯誤的責任”
問:鄧小平的感人之處在哪里?
答:鄧小平的思想品格和精神品格,是最感人的地方。擔當,是偉大人物共同的精神品格,在鄧小平身上表現得尤其突出。他的一生是勇挑重擔的一生。他1929年去廣西主持廣西黨的全面工作,領導百色起義和龍州起義,創立紅七軍,僅僅25歲。
鄧小平的擔當精神,還表現在敢于承擔工作中錯誤的責任。說實話,這一點古今中外的很多偉大人物并不一定都能做到。新中國到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由于缺乏成功的經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在指導思想上出現了“左”的錯誤,包括反右斗爭擴大化、“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文化大革命”等。對這些錯誤的教訓進行回顧和總結,是非常有益的。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以后,已是中國共產黨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在黨內外擁有崇高威望的鄧小平,不僅對黨的歷史上的錯誤不加任何掩飾,而且還勇敢地為其承擔責任。在他看來,這個時候毛澤東等當時黨和國家的主要領導人已不在世了,由他來承擔責任,是責無旁貸的。
“讓人們看到了一個‘歸真反璞’的鄧小平”
問:傳記中有沒有關注鄧小平的日常生活和情感?
答:我們在撰寫這部傳記時,主觀上就有一種意識,就是既要揭示鄧小平作為一代偉人崇高的精神世界,又要反映他同普通人一樣的情感。我們花了一定的筆墨去追尋他的個人情感歷程,包括他早年赴法勤工儉學前后與家人的關系,他先后的三次婚戀,他家里添丁添口,特別是他在“文革”中兩次被打倒后的家庭生活等,這恐怕是這部傳記與同類人物政治傳記不同的一個地方。
政治人物落魄的時候,往往是他回歸普通人情感狀態的時候。這個傳記用一個整章描寫了鄧小平在江西一個縣辦拖拉機廠做工的謫居生活。我們在這里給讀者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讓人們看到了一個“歸真返璞”的鄧小平,一個回歸社會底層的鄧小平,一個作為丈夫的鄧小平,一個作為父親的鄧小平。為了不讓身體不好的妻子勞累,他默默地把家里重一點的家務活都承擔了起來。為了省錢,他不再抽好一點的煙,喝好一點的茶,甚至吃餿了的飯菜。他像普通父親一樣,過年過節盼著子女回家,把家人的團聚作為精神上的慰藉。這些,可能會更加拉近讀者與傳主思想情感上的距離。
在這部傳記里,我們做到了既把他作為一個偉人來寫,又把他作為一個普通人來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