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電影 >> 研討 >> 正文
新世紀以來,伴隨電影產業化改革,中國民族電影工業實現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已經成為全球第三大電影生產國和第二大電影市場。在中國走向現代的進程和中國電影市場做大做強的過程中,民營電影公司的崛起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出現了華誼兄弟、光線傳媒、樂視影業等知名生產和發行品牌。近十幾年來可謂民營電影發展的黃金時代。7月15日,由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主辦的“影視大講堂”第九期“中國語境與民營電影的發展——從《當代中國民營電影發展態勢研究》說起”的研討會上,來自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大學、中國電影家協會、北京電影學院等相關領域的10多位專家就進一步改善民營電影業的投資環境、提升民營電影的國際競爭力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與會專家肯定了《當代中國民營電影發展態勢研究》一書的出版,認為該書是對中國電影近30年來在改革開放社會環境中進行的前所未有的轉型記錄,同時也是對中國電影在面對歷史與現實的挑戰所做的革命性的跨越及所獲得的經驗的反思與探討。全書從民營電影產業政策的解讀與發展戰略分析,延展到對民營電影結構整合與品牌推廣的剖析,較為可貴的是其對當代各重要民營影企進行了豐富的數據挖掘與資料匯總。
該書主編丁亞平認為,民營電影和民營電影業有點差異,民營電影業是中國當代電影工業重要和基本組成部分,民營電影作為民營電影業涵指的電影生產、業態及傳播的載體,內容豐贍,趨赴開放,具有重要的市場、文化意義。民營電影企業剛出現時雖然有些不合時宜,甚至被視為異端,但經過多年發展,民營電影從早期仰人鼻息的尷尬角色成長為今日中國電影布局中的重要角色,它對激活國有電影企業、推動電影產業發展等方面所作出的貢獻功不可沒。
但民營電影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還是挺多的,它仍處在發展階段,怎么前進、怎樣更好地發展還需要思考,這也正是要深入研究和關注的原因。比如,近年來,一個又一個票房奇跡的創造,其中一個重要的客觀原因就是中國三四線城市電影市場的逐漸發展與壯大。但三四線城市的觀影人群跟常年經受各種電影洗禮的一線城市觀眾不一樣,跟電影研究人員也不同,這便導致很多在大城市或者學界不被看好的影片,卻取得了相當不錯的票房。這些觀眾群的崛起對整個電影制作格局、尤其是對民營電影制作機構的影響很大。對此,有專家認為,盡管中國電影包括電影產業現在并非盡善盡美,但電影市場的好足夠把一切不足給遮蔽了。現在的電影市場是蒸蒸日上的,連好萊塢都在以中國市場的意志為轉移,因此,對于民營電影公司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把握好中國市場,從容與國際資本共舞。而有專家則對這一樂觀態度表示驚醒,由于資本的屬性,一些民營電影企業競相角逐的無非是中國本土的票房,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電影作為精神產品的第一屬性,深陷于中產消費文化的“陷阱”而難于自拔。在GDP的指揮棒下,有的藝術家在金錢誘惑下隨波逐流,藝術靈感的人文本原性遭到綁架,理想與情懷正淡出銀幕。而民營電影的真正發展必須是兼顧藝術性和商業性,以文化為引領,實現文化與產業的和諧發展,并通過人文內涵的新開掘,提高自己的內在品質。(任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