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舞臺人物 >> 正文
為了適應青年觀眾的審美需求,為了評劇藝術的長遠發展,評劇要創新、要改革,戴月琴有責任、有義務為發展評劇藝術闖出一條新路來。
做新鳳霞那樣的好演員
——記戴月琴的評劇歲月
她少年立志,在評劇舞臺上塑造了多個鮮活的角色;她傳承創新,讓傳統戲曲在現代舞臺上煥發青春;她情牽基層,在田間地頭演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節 目;她桃李芬芳,用言傳身教培養了一大批評劇新人——她守護著中華民族的藝術傳承,為評劇藝術發展獻出了心血和才智。她就是國家一級演員、著名評劇表演藝 術家戴月琴。如今她已年過花甲,可依然活躍在評劇舞臺上。
兒時從藝 吃苦學到真東西
戴月琴1950年生于吉林省長春市一個滿族藝術之家,父親戴劍秋是20世紀30年代頗有名氣的電影明星,母親梁淑琴是昔日出色的化妝師。3歲那 年,戴月琴隨父母遷居北京。幼年的小月琴天生一副金嗓子,能歌善舞,模仿力極強。回憶起她第一次接觸評劇,戴月琴說:“我至今還記得6歲時,媽媽用小車推 著我和弟弟去看露天電影《劉巧兒》 ,新鳳霞表演的劉巧兒讓我一下子就著了迷。我讓媽媽幫我梳成巧兒姐姐那樣的辮子,手里拿著小籃兒,學著唱‘巧兒我自幼兒’ ……”小月琴還在小學的一次命題作文《我的理想》中寫道: “長大后,我要做新鳳霞那樣的好演員。 ”時過多年,同學們聚會時說,同學中只有戴月琴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
帶著這個兒時的夢想,戴月琴開始辛苦的追夢之旅。1964年, 14歲的戴月琴從北京市女八中考入中國評劇院學員班插班學習,拜評劇名家新鳳霞、花月仙為師。當時,她的師哥師姐已經上五年級了,“不刻苦追不上” ,于是她每天早上5點準時起床,到阜成門護城河邊喊嗓子,之后回學校練早功,隨后才吃早點。晚上演出結束后她還要跟老師繼續學習,總是搭乘末班車回到集體 宿舍,第二天早晨5點,又準時起床去練功,日復一日,風雨無阻。戴月琴非常珍視和懷念那段勤奮學戲的歲月,“正是因為這份刻苦,才從老藝術家那里學到了真 本事” 。
戴月琴在評劇《鳳還巢》中飾演程雪娥
博采眾長 提高自身修養
藝術創作講究博采眾長,戴月琴的評劇表演特色就體現了這一點。在戴月琴看來,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離不開多年來眾多師長和同事的扶持與幫襯。 在表演風格和唱腔特色上,除了恩師新鳳霞的教誨,還有評劇表演藝術家花月仙,評劇作曲家、演奏家徐文華,導演張瑋,琴師劉潤祥等人的指點。
除了戲曲,戴月琴平時也酷愛畫畫。她說,自己幼年時代就喜歡畫畫,最愛畫的是仕女,曾畫過一本小人書《神女》 ,當時父親曾希望她長大后能成為一名畫家。“我拜新鳳霞為師后,鳳霞老師不僅教我唱戲,還教我繪畫。鳳霞老師的丈夫吳祖光先生也常常講起鳳霞老師當年拜國 畫大師齊白石門下學畫的情景。他還告誡我,要做好演員,就必須勤奮好學、博采眾長,還要學習書畫,提高自身修養,戲曲和書畫是分不開的。 ”戴月琴說。
于是,戴月琴先后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和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學習,進修導演藝術和國畫創作,并以優異的成績結業。 “現在我經常畫自己所飾演過的角色,如劉巧兒、張五可、小翠、焦氏等。我深深感到書畫藝術與戲曲表演藝術具有的密切聯系,我的畫也是我對劇中人物的另一種 理解。 ”戴月琴如是說。
大膽改革 傳承新派評劇
戴月琴深深認識到,當今文化市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了適應青年觀眾的審美需求,為了評劇藝術的長遠發展,評劇要創新、要改革,她有責任、 有義務為發展評劇藝術闖出一條新路來。戴月琴在鳳霞老師和吳祖光的鼓勵指導下,與其他專家共同研究探索,對評劇藝術進行藝術創新。
1978年她首創了民樂、管弦樂與電聲樂相結合的伴奏形式,應用到由她主演的新派傳統名劇《花為媒》上。這種演出形式既突出了傳統民樂的演奏風 韻,又融入了現代輕音樂優美動聽的色彩,在北京演時深受青年觀眾的歡迎,也令中老年觀眾耳目一新。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為戴月琴主演的《花為媒》拍攝了戲曲 片,收入中央電視臺《中國戲曲精品庫》 ,讓更多的人能夠欣賞到這版新派《花為媒》 。
1994年戴月琴將自己主演多年、深受觀眾喜愛的《狐仙小翠》改編成電視戲曲連續劇《天地緣》 ,她在劇中分別扮演張瓊英和小翠兩個角色,還擔任了該劇的制片人,在片中成功地運用了三維動畫等特技手段,緊跟時代潮流,豐富了傳統戲曲的呈現形式。
憑借新派評劇的創新貢獻,戴月琴也收獲了各種榮譽,如“新創作劇目優秀表演獎” 、 “中青年演員調演表演獎” 、 “新劇目調演主演獎” 、 “星花獎優秀戲曲電視節目一等獎”等。
戴月琴為學生說戲
關注基層 情系山村大舞臺
傳統的新春佳節總是人們放松休息的時候,但戴月琴卻更加忙碌,她奔走在下基層演出的一線,一個月的時間往往要參加公益慰問演出十余場。對于公益演出活動,她有請必到,在服務基層群眾中努力傳播評劇藝術的魅力。
近年來,鄉村的物質生活雖然得到了改善,但精神文化生活還相對比較貧乏。戴月琴曾先后擔任“北京市送戲下鄉演出團” 、 “北京燕山情藝術團”團長等職務,通過送戲下鄉,她親身感受到了基層群眾對文化藝術的渴望。她說:“人民需要藝術,藝術離不開人民,就像魚兒離不開水,瓜 兒離不開秧。 ”由此,在她心靈深處,牢固地樹立起“心系農民群眾,情注基層舞臺”的服務信念。
在農村,沒有劇場,沒有舞臺,戴月琴就在打麥場、土臺子、河灘大壩上演出。冬天的山區,寒風透骨,常常是凍得鼻涕過“河” ,戴月琴堅持身著戲裝,包著大頭彩唱,一招一式絕不馬虎。下基層演出困難很多,戴月琴回憶一次到房山區四馬臺鄉的演出:“晚上,我與幾名女同志住在老鄉家 里,山區夜間非常寒冷,又趕上大風降溫,一陣寒風將房門刮掉了,凍得我們無法入睡。這時,又有幾只大老鼠跑進屋里,在我們身上竄來竄去。沒辦法,只好用棉 大衣把身子裹住,用棉衣袖子把臉捂嚴,這樣既可以擋風又可以擋老鼠。 ”
戴月琴與山村的百姓們打成一片,結下深厚的感情,被他們親切地稱為“莊戶藝術家” 、 “我們的老妹子” 、 “山村的百靈鳥” 。她說: “作為演員,只有在那里的環境氣氛中,才能真正體會到戲曲藝術的魅力和演員的自身價值。 ”
心系傳承 用心培養新人
從中國評劇院退休后的戴月琴一天都沒有休息,又站到了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的講堂上,為振興評劇、培養新人盡自己最大的努力。 “我熱愛評劇藝術,我想把我所有的技藝傳授給學生們。我現在要抓緊時間,盡量在體力還允許的時候多上幾節課。 ”她說。現在,戴月琴每個星期要上二十多節課。學生是從四五歲的小孩子到二十多歲的大學生,也包括社會上的評劇愛好者們。她還經常應邀到學校、社區進行專 題講座,用不同的形式傳播評劇藝術。
教學方面,戴月琴的最大特點是“認真”二字,她總是不辭勞苦地將劇本和譜子打印出來給學生,還將唱腔和伴奏帶轉換格式放到自己的i Pad和MP 3上帶給學生,并把精心制作的音視頻拷貝到學生的手機上,以便讓他們隨時學習。
課堂上,戴月琴對學生的要求十分嚴格,一字一句,一板一眼,一招一式,一顰一笑,從不含糊。課堂下,她把學生當自己的孩子看待,是學生口中的 “戴媽媽” 。戴月琴說: “當年我的老師新鳳霞就是把我當女兒看,不僅教我演戲,還教我做人。我覺得自己有義務把老藝術家的藝術和精神傳承下去。 ”
學生們也沒有讓他們的“戴媽媽”失望。2013年8月,戴月琴的學生彭亞楠、王維、劉燕銘在第17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中榮獲“小梅 花”金獎。戴月琴說:“看著孩子們獲獎,比我自己得獎還高興! ”在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去年舉辦的第19屆教師節頒獎大會上,學院特授予戴月琴“春暉獎” 。她說:“這對我來說是榮譽更是責任,我會盡心盡力,為評劇藝術的傳承發展踏踏實實地多做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