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我們迎來了青年人的節日。在這個洋溢著青春激情的日子里,如何創作青年人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再次成為大家關注的話題。在眾多藝術門類中,電視劇,尤其是青春偶像劇在年輕人中擁有廣泛的受眾群體,值得探討。
上世紀90年代,日本電視劇《東京愛情故事》熱播,使青春偶像劇這一概念走進了觀眾的視野。此后,韓國、中國臺灣和中國大陸也分別因生產《藍色生死戀》《流星花園》《將愛情進行到底》等作品而相繼崛起,成為這一劇種的重要生產地,各領風騷數年。從去年開始,韓國新派青春偶像劇持續發力,《繼承者們》《來自星星的你》《百年的新娘》等顯現出強大的市場號召力,贏得了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青少年觀眾的青睞,讓這一電視劇類型的創作生產話題再次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這一劇種在中國的現狀如何?其發展對中國電視劇創作產生了怎樣的影響?還存在哪些問題?
電視劇泛青春偶像化
作為亞洲電視熒屏上最重要的電視劇類型之一,青春偶像劇通常集數不多,演員俊美,劇情圍繞年輕人的愛情展開,并以青少年為主要收視對象。然而,從創作方式來看,這一劇種的發展正在經歷由“類型專門化”到“類型泛化”的轉變。也就是說,最初作為一種獨特劇種的青春偶像劇,隨著電視內容生產方式和播出環境的變化,而逐漸形成了一種超越具體類型且帶有普遍性色彩的特質。家庭倫理劇、古裝劇、軍旅劇、年代劇等成熟的類型劇為吸引年輕觀眾、適應網絡平臺播放的需求,均或多或少引入了青春偶像的元素,使電視屏幕呈現出泛青春偶像劇化的面貌。比如,新版《天龍八部》啟用鐘漢良、金起范等偶像明星,還有正在熱播的《宮鎖連城》《金玉良緣》分別由陸毅、袁姍姍和霍建華、唐嫣擔綱男女主角,無論在情節安排、人物設計還是營銷手段上,為武俠劇、古裝劇賦予了顯著的青春偶像色彩。再比如,劉江執導的都市情感劇《咱們結婚吧》,盡管劇中人物年齡的設定分別為32歲和35歲,遠遠超過一般意義上的青春偶像劇的主角年齡;但從情節上看,依然以“青春夢幻”為主要氣質,具備了青春偶像劇的主要特征。
比起單純意義上的青春偶像劇,這種在“類型泛化”趨勢下形成的具有更廣泛意義的青春偶像電視劇是更值得我們關注的現象。因為,隨著傳統電視觀眾的老齡化,以及社交媒體、移動終端和電信網絡的飛速發展,如何將習慣于使用手機觀看和分享視頻作品的年輕觀眾吸引過來并加以“培養”,已經是整個電視內容生產行業共同面臨的議題。
敘事呈現奇觀化特點
據緯嶺傳播統計的數據,2013年全年收視率破2的電視劇僅三部,其中就包含了兩部具有青春偶像劇特點的電視劇《百萬新娘》和《咱們結婚吧》,市場表現相當不錯。從播出平臺看,湖南衛視、東方衛視和浙江衛視三家地方衛視是青春偶像電視劇的制播重鎮。湖南衛視的自制率和獨播率均達到較高水平,其獨播率幾乎達到了100%。通過和于正工作室、歡瑞世紀、唐人影視等民營電視機構展開深入的合作,湖南衛視掌握了國內青春偶像電視劇制作的優勢資源。除《百萬新娘》《咱們結婚吧》外,還有《花非花霧非霧》《勝女的代價2》《因為愛情有多美》《妻子的秘密》等,熱播的青春偶像電視劇大多由湖南衛視播出。而東方衛視和浙江衛視則因實力雄厚,在各大衛視爭奪熱門劇集首播權時占有先機,他們播出的《辣媽正傳》《愛情公寓4》《江南四大才子》等收視成績也是可圈可點。
縱觀這些熱播的青春偶像電視劇,“奇觀化”是其在敘事上普遍呈現的特點。一方面,神秘離奇、聳人聽聞的情節設計逐漸取代了早期青春偶像劇清新自然之風;另一方面,作為偶像劇核心敘事元素的“愛情”,也開始被賦予比以往更加“反常”的色彩——仇人相戀、師生戀、忘年戀、不倫戀等非正常的戀愛模式,以及商戰、復仇和親子血緣糾葛等元素被大量注入創作之中。比如,去年底由安徽衛視、深圳衛視及河北衛視同步播出的《烽火佳人》,就融合了“亂世四角戀、家族對抗、復仇”等離奇劇情。而正在熱播的《宮鎖連城》則加入了靈魂互換、親子血緣糾葛的元素。
創作陷入程式化模式
除了在敘事上“變重”和“變強”外,青春偶像電視劇受到以往經典作品的深遠影響,從創作思路上往往容易陷入同質性和程式化的窄巷。在角色設定上,“少爺模式”和“總裁模式”分別成為民國偶像劇和現代偶像劇的基本形態,即男主角多為具有貴族身份的“少爺”或具有商業精英身份的“總裁”。而女主角則多為出身貧寒的“灰姑娘”,擁有善良、天真、純潔的完美品質和令人動容的犧牲精神。除此之外,兩位主人公還分別會有一位為之癡情奉獻的追求者,此外劇中還會設置一位往往具有長輩身份、代表保守或邪惡力量的反派人物。這就形成了亞洲青春偶像劇最基本的“五人組合”。比如,2013年播出的47集青春偶像劇《最美的時光》中,公司總監陸勵成暗戀著女職員蘇曼,而蘇曼喜歡另一位上司宋翊,而宋翊雖然喜歡蘇曼,卻因前女友許秋的意外死亡而對她妹妹許憐霜的熱烈追求無法拒絕,而許氏姐妹的爸爸則因女兒許秋的事對宋翊懷恨在心。這樣的角色設定可被視為這一模式的典范。
在傳統偶像劇多年的“培養”下,青少年觀眾顯然已經對這種模式產生了消費依賴;而遵循經典模式進行創作對于生產者來說無疑也降低了風險。不過,若青春偶像劇總是倚賴這樣的“五人組合”,令觀眾看了開頭就能預測結尾,長此以往,遲早會滋生厭煩情緒。年輕一代是在互聯網文化的浸潤下長大的,他們的審美趣味正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日新月異,他們對于青春偶像電視劇的需求也早已超越了單純、夢幻般的愛情故事,他們或許更希望看到故事背后生動親切的人物、可感可觸的情緒,甚至是能夠給他們帶來力量的價值觀和思想內涵。
創作注水影響藝術質量
一般而言,青春偶像劇集數往往控制在30集以內。但近年來,在中國這一基本特征被逐漸打破,集數正在變得越來越多。如《烽火佳人》有52集,《花非花霧非霧》50集,《百萬新娘》更是長達75集。我們基本可以認為青春偶像電視劇的長篇化傾向主要源自生產者壓低單集成本、拉長播出周期的內在需求。由于此類劇種高度依賴偶像演員的號召力,因此演員片酬占據了很大一部分的拍攝成本。在電視劇每集價錢基本定下來的情況下,為了收回成本進而盈利,只得增加集數。同時,在視頻網站日益成為電視劇重要播出平臺的今天,利用社交媒體進行口碑營銷成了一部電視劇能否維持熱度的關鍵因素,大部分電視劇會早在開播前3個月開始在微博等平臺造勢,拉長播出周期無疑也有助于延續這一過程,令電視播出與互聯網營銷實現持續的互動。但這種拉長電視劇集數的做法,很容易造成創作注水、影響藝術質量的問題,應該引起業界的重視。
家庭倫理元素的引入
由于在形態上先天具有一定的親緣性,青春偶像類型與家庭倫理類型開始走向融合。在劇情上,這一特征體現為對家庭生活理想化的呈現,并將“婚姻”作為解決“青春之煩惱”的終極路徑。在人物設定上,則體現為家庭中的老人作為主要輔助性角色的安排。這一模式較為成功的案例是2009年由趙寶剛導演的《我的青春誰做主》,而最近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莫過于《咱們結婚吧》。張凱麗和徐松子兩位資深中年演員成功塑造了男女主角的母親,在故事情節的發展上增添了人情世故的色彩,而“婚姻”和“家庭”元素的引入也使該劇較為輕易地化解了很多偶像劇難以實現劇情合理化的困境。
可以預見,風格上的混雜與融合將成為近一段時間青春偶像電視劇發展的基本趨勢。一方面,青春偶像電視劇與其他類型之間的界限將會變得更加模糊,直至融為一體——這既是出于新環境下內容生產的新需求,也是由于觀看《東京愛情故事》《藍色生死戀》和《流星花園》成長起來的那一批偶像劇忠實觀眾隨著年齡增長而對“青春”的理解有了新的內涵。另一方面,在“如何吸引和培養青少年觀眾”已經成為全行業命題的今天,一切有商業訴求的電視劇都將或多或少吸納青春偶像的創意元素,以應對時代的挑戰。當然,電視人必須意識到,“青春”“偶像”并非贏得收視率的萬金油,作品好不好看,能不能得到觀眾持續關注和青睞,關鍵還是要靠作品本身的質量。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