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春節是一種民族儀式與文化身份認同——訪休斯敦著名華裔女作家陳瑞林

http://www.00444477.com 2014年02月04日00:00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休斯敦2月2日電(記者張永興 趙曉晴)休斯敦著名華裔女作家陳瑞琳近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春節是一種民族儀式,而對世界各地的華人來說,春節還隱含著一層撫慰“鄉愁”的特別意義。今天,這個迎春的節日不僅在中華大地,而且在東南亞、美洲、歐洲、澳洲紛紛落地生根,海外中華文化就在這春節的年年喜慶中一代一代地傳承,并影響到全世界。

  旅居美國得克薩斯州第一大城市休斯敦的陳瑞琳是中國大陸新移民作家中的代表人物。她1962年生于中國西安,1992年,她懷揣著創作夢,從大唐古都西安漂洋過海來到美國。在美期間,她致力于散文創作及文學評論,作品發表于北美及國內各大報刊。今天,她既是作家、海外文學評論家,也是美國休斯敦《新華人報》發行人兼社長。在中國馬年新春來臨之際,陳瑞琳在休斯敦的家中同記者聊起了愈久愈濃的“思鄉情”。

  當記者走進她的家,竟一時忘記了自己身處美國。寬敞的居室內跳躍著各種鮮明的中國元素,花卉版畫、大紅刺繡、梅花盆景相繼映入眼簾。高高掛起的大紅燈籠讓人瞬間嗅到了濃濃的年味兒。特別穿了一件粉紅色對襟中式服裝的陳瑞琳告訴記者,雖然來美國已經20多年了,過慣了西方的節日,但對她來說,春節的意義有增無減,仍是她一年中最盼望的節日。

  “過春節是我們中國人最高興的一件事情,每年無論是感恩節還是圣誕節,甚至元旦,我們看到紐約的水晶球落下來的時候都沒有那么激動,因為感覺還有一個真正的年在后面。每年,當人家過完12月31日,都以為過完年了,可是對我們中國人來說,我們的大年才剛剛開始,”陳瑞琳說。

  “春節是我們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我們的春節已經有將近2000年的歷史了。春節也向我們傳達了幾個重要的信息,第一個就是我們都是中國人。春節是我們身份的一個象征,每當春節的時候,我走在街上,很多外國人都會跟我說新年快樂,他們知道這一天是我的節日。所以說它是一個身份的象征。在海外,我們這些華人,無論你在哪個國家,有時即使你改變了國籍,有一點永遠也改變不了,你永遠是中華民族的子孫,”她感慨地說。

  陳瑞琳認為,在海外,華人熱衷過“春節”的儀式里,還隱含著一層撫慰“鄉愁”的特別意義。海外的華人生活在異國他鄉,內心的漂泊寂寞以及思鄉的愁緒使他們特別需要尋找機會和儀式來消解這種“失根”的痛苦,春節就是最好的機會和儀式。

  她說,春節不僅僅是海外華人確立自己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時刻,也成為人們社交生活的迫切需要。每當春節到來,社團的聚會,家族的聚會,人們在以“新年”名義舉辦的“春宴聚會”中聯絡感情,在“聚會”中回顧著自己的命運,完成著各種心愿和夢想,享受著人生的創造與改變。所以,海外華人的“春節”,除了文化上的傳承意義,更具有著現實需要的社會意義。

  陳瑞琳說,每年春節她都會以各種形式慶祝中國農歷新年,邀請親朋好友來到家中吃年夜飯,包餃子,敘鄉思。第二天,她還會去逛逛休斯敦當地舉辦的新春園游會,和眾多僑胞一起品年味,迎新春。

  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國農歷春節不再僅僅是中國人的節日,而慢慢地成為世界的節日。陳瑞琳激動地說:“我剛來美國的時候,過春節的人還非常少。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慢慢看到了由同鄉會、社團以及政府機構組織的春節慶祝活動。如今,每逢春節,美國從國家總統,各州州長以及各市市長都會向中國人拜年。我最感動的是,美國人現在也和我們一起過春節。在春節這一天,很多老美也會攜家帶口來參加中國的園游會,參加中國的同鄉會,參加我們的年夜飯聚餐。”

  陳瑞琳稱他們這代人應是“父母在,不遠游,但游必有方”。“在海外,我們最大的思念就是鄉愁。在現如今的互聯網時代,這種思念可以借助各種手段釋放,這使我們比過去的人幸福許多。過去,一封家書抵萬金,而現在,每當我們想念父母,一個電話打過去就能聽到他們的聲音,打開電腦就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這種思念已經轉變成一種動力,我們在海外想對家鄉的父老說的是我們不會辜負你們,我們會做出更多的成績,我們會讓你們為我們自豪,也希望家鄉父老在中國生活得更好。”

  陳瑞琳告訴記者,所有的動物中,她最喜歡馬。因為馬的身上有一種了不起的精神,一種堅忍不拔,屹立不倒的品質,正如騰飛中的祖國,日益崛起的中國人。

  “歷史將會證明,古老的中華文化只有在與全球新文化的不斷交流融合中,在海內外交相呼應的大格局中,才能真正地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