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白巖松與央視二十年

http://www.00444477.com 2014年01月29日10:30 來源:天津日報 劉穎
  《一個人與這個時代》,鄒煜采訪白巖松,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  《一個人與這個時代》,鄒煜采訪白巖松,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

  上海交大社新書《一個人與這個時代》通過對白巖松及其身邊同事、同學、朋友和學生的訪談,也包括對他大學時代的老師的訪談,首次全面記錄了他走進中國電視二十年來的心路歷程,包括未來的夢想。它是一部電視新聞的大事記,刻畫了一條電視新聞發展的時間軸,并且在軸上有著鮮活的故事和人物;它更是一幅飽含著幽默和真情的白巖松畫像,有真情吐露,有詼諧評價,有私房密話,有真實感受……

  記者:這本書有您20年在央視的成長記錄,關注的新聞,關注的人和事,能簡單談談嗎?

  白巖松:圍繞這本書我先消除幾個誤讀,一定要聲明這不是我出的書,這是華東師范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王群教授,吳玉教授打造華語名主持人叢書的開篇作。這不是傳記,就是一個備忘,甚至與個人都沒有關系。如果說20年,《東方時空》的開播20年,這20年變化太大了,開播的時候我只是一個小伙子,那個時候中央電視臺受到了極大的關注、贊揚,《東方時空》的開播拉開的整個中國新聞巨大的變革,但是現在時代快速前行,當初的創業者現在已人到中年甚至人過中年了。新聞受到了各種各樣的壓力,現在有多少傳媒在生存的壓力之下還投入去做更有深度、更有質感的報道,這是我比其他的事情更擔心的。當你不能提供最有價值的,有厚度的內容,在全面皆記者的時代,跟所有擁有手機的人有什么區別?我覺得這本書是在透過一個人背后看變遷,看的不僅是新聞理念,還有知識分子的看法。這個不是我出的書,這不是給哪個人寫傳記、歷史,而是給新聞發展留下備忘。

  記者:閱讀在這個時代對我們來講意味著什么,我們怎么更好地閱讀?

  白巖松:如果你沒有吃飽、沒有穿暖,我坦誠地告訴你閱讀不是最重要的事,先去吃飽、穿暖,中國經過了30多年的改革開放,大部分人可以吃飽了,新的欲望開始增長,是心靈的問題,閱讀就是滿足于精神和心靈的食品。餓的時候誰都知道面條、包子和米飯是最重要的,心靈和精神的饑餓靠什么解決,說俗了書本就是包子和面包、米飯。有的好吃,有的不好吃,如果是充饑,開卷有益,讀書無禁區,我認為讀書在中國的時代還遠沒有到來。不管書將來在哪,是在這里,還是你的手機里,內容為王。人類歷史上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變革,有什么可擔心的,最早的時候書是刻在烏龜的后背上,后來刻在竹板子上,我估計往紙上轉的時候,當時的人也在哀嘆,弄在紙上的書能讀嗎?我們今天在感嘆向電子屏幕轉的時候和竹板往紙上轉的時候有什么區別,不要擔心技術,你需求的是內容。

  記者:面臨新聞的新挑戰,怎么樣保持比較好的狀態?

  白巖松:哪個時代都有挑戰的,包括我們現在覺得新聞不好做,那天我還跟老大哥在說,不要悲觀,現在新聞所能做的選題的寬度要遠超過上世紀90年代,即便是我們在懷念那個時候,有《東方時空》改革,那個時候新聞做的寬度和現在沒法比,那是資訊嚴重匱乏的時候。現在資訊過剩了。我覺得量時代過去了,要做質時代。

  記者:現在怎樣跟互聯網新聞去賽跑,做出更適合這個時代的《東方時空》?

  白巖松: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命題,其實越是當全民皆記者的時候,一個好記者的價值才越高了,我能保持20年每天的研究新聞選題,拿一部手機,保有20年的這種熱情你試試。而且對一件事情,全民皆記者的時候意味著全民可以進入監督的狀態,往往是興趣和義憤的狀態,這個熱乎勁過了轉身就走了,記者不一樣,你一直在這個戰場上,這個戰壕里。什么叫老媒體,新媒體,我看很多新媒體剛一出生就老了,我看到很多老媒體突然老樹發新芽,極其新銳。我是新媒體的全身心的擁抱者和喜歡者,雖然我上網不多,我高度支持互聯網在中國的快速發展。我完全喜歡新媒體,傳統媒體的情況下只有一家中央電視臺,互聯網的時代,現在國家級的大體量的傳媒網站已經有四五個了,如果將來再發展很多年的話,沒準我都有跳槽的地方了,我有什么不歡迎的呢?最重要的不是這個,重要的是不管哪個時代我都是內容供應商,請問哪個時代會不喜歡好的內容供應商?只要把自己做成最好的內容供應商,新時代來得越快你越是得意者,因為互聯網新技術會使你飛得更好,如果你是沒有價值的供應商,你以為在傳統的時代就可以活得更好嗎?不要因為年輕就會覺得新技術到來了,你必然是受益者,不一定的,因為你頭腦是否年輕,是否跟得上時代的發展,如果跟不上反而會被新技術淘汰得更快,我一點不擔心,在哪個屏幕主持節目不是主持節目呢,將來在移動手機上咱們再見。

  記者:您說的關于一些新的節目的想法,做人物節目要做深度的,人性化的,有一些實際的操作嗎?適合新媒體嗎?

  白巖松:在緊鑼密鼓,但是不會立即展現在大家的面前。現在我們很多的人物訪談節目把人按在那就聊,象牙塔里頭,這個人是什么生活狀態,和這個時代是什么關系,我要做的話,對一個人的采訪,先以紀錄片的方式拍一個月再說,再坐下來訪談。

  肯定適合電視,要考慮互聯網和報紙的因素,這樣的一種人物做的話,我很想尋找一百個當下的中國人。各行各業的,一種生命狀態,我關注更多的是生命狀態。現在僅僅是初步的想法,不只這一種,還有其他的,都與生命有關。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