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出版人訪談 >> 正文
浙江大學出版社常務副總編袁亞春
2013年的中國書業很難描繪,最直觀的感覺是,圖書品種激增,圖書市場消化能力退化,缺乏作為文化產業主力軍應有的大氣象。這一年的出版人是滿含期待開始做夢,伴隨焦慮躊躇前行,抱著疑慮和有限的滿足來盤賬的。
出版人思考著怎樣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中國夢想中,承擔起應有的一份責任、付出一份努力;同時也睜大眼睛尋找和拓展出版新機遇、新題材、新領域,開創新局面。
2013年的書業迷霧重重,出版人在思考出版作為一種產業存在的意義的時候,自身的格局、視野、擔當和勇氣,都將置于被審視、被拷問的場域中。我們這個產業對國家文化發展目標的戰略支撐力到底有多大?產業主體性的充分發揮、其文化價值和特性的有效彰顯以及社會政治所必需的各種行為約束之間,怎么樣才能達致最佳的平衡?這些問題,原則層面很清晰,操作層面則很吃力。
還有,處在產業技術變革過程中和產業內涵模糊化雙重沖擊下的傳統出版,如何在堅守與創新上理性定位,接受挑戰,走出新路,出版人的矛盾依然,以致各種焦慮、疑惑、躊躇甚至挫敗感,始終“折磨”著出版機構的當家人。
出版產業發展的驅動力,來源于國家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需求,來源于社會日益豐富和個性化的文化需求,說到底,其最根本的生命力應該在市場。但綜觀2013年的出版產業市場,中觀層面的資本、資源整合,雖有一些聲響,但整體還是略顯沉悶。微觀層面的圖書市場混亂依舊。即便憑借著“文化地標”之類漂亮的裝點,以及一些地方政府有限的行政性補貼,地面實體書店整體頹勢難以扭轉,倒閉風潮還是此起彼伏。網絡書店也已然進入盤整期,發展的勢頭似乎遠不如往年。這都讓處于上游的出版企業倍感唇亡齒寒,并無不帶有一種深深的無力之感。
作為一家以出版學術著作、高校教材為主,在高水平學術期刊、數字出版和中國文化“走出去”領域有較大影響力的出版機構,浙江大學出版社在2013年也走過了非常艱難的路程,經歷過痛苦的選擇。經過全體努力,預測在主業經營規模上應該能夠實現15%的增長目標,效益也將得以同步增進;圖書結構逐漸優化,學術著作出版規范全面推行;以《20世紀儒學通志》《元畫全集》《沈括全集》《中國“金釘子”—全球標準層型剖面和點位研究》及《亞當·斯密傳》等為代表的一大批高水平學術文化圖書相繼出版;以《歷代經濟變革得失》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大眾財經類圖書表現亮眼,平庸低劣的圖書基本得以杜絕;最近公布的下一年度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浙大出版社再次突破,共獲3個項目計2400多萬元資助,“三個一百”原創出版工程項目也繼續領先全國,在剛剛公示的中國出版政府獎評選結果中,浙大出版社也有5項在列;數字出版全面進軍教育、學術領域,并產生一定影響,入選國家數字出版示范單位;除此之外,出版社在人事管理制度和編輯發行領域的改革取得新進展。這一切都為2014年繼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預測未來,從來就是一件危險的事。不過,相比于2013年,2014年的中國書業毫無疑問將呈現出更大的想象空間。首先,中國經濟和社會現代化建設的“再出發”,使得出版的領域和題材必然比以往更廣闊、更豐富。其次,中央下決心以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力為中心,繼續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尤其是提到要推動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并重組,鼓勵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源相結合。接下來的書業將被置于國家更加廣闊和復雜的市場背景與產業變動場景中,出版人的社會角色也必將面臨轉換。無論是從國家戰略帶動產業升級的層面,還是新技術引領產業變革的層面,2014年的書業必然是真正進入實質“轉型”的一年。
近年來,浙江大學出版社為實現一流大學出版社目標而推行的精品化、數字化和國際化戰略取得很好的成效。新的一年里,將以改革解決面臨的問題,以改革促進發展。
如果說,要總體描述出版社接下來所要著力強化的理念或概念,我想一定繞不開“創新”與“品質”兩個關鍵詞。
創新要求出版機構帶著更高遠的戰略眼光,跳出出版來做出版,從更大的產業格局中尋找自身存在的價值;需要在更開放的場域中探索新的出版業態和內容呈現方式,參與甚至一定程度上主導出版企業的轉型;同時拓展出版物新的市場,拓寬出版國際化領域、區域和空間。
而出版物品質,實質上是出版機構和出版人的品格在出版物上的投射。
為此,2014年浙大出版社要重點圍繞國家十二五重點規劃圖書、國家出版基金和國家科技出版基金項目,以及出版社核心產品規劃的重點方向和領域,積極推進,加大投入;同時,堅定不移嚴守學術著作出版規范,推行學術著作同行評審制度,切實保障《中華禮藏》《明畫全集》《劍橋日本史》《中國古代文化會要》,以及“中國經濟轉型與創新發展叢書”“環境科學和技術研究前沿”等重大項目得以順利出版或啟動;繼續在探索水平高、理念新、形態多樣、應用廣泛的高校教材方面投入足夠的力量。此外,還要敞開胸懷,支持同優秀的民營出版公司展開戰略合作,整合資源,創新合作方式,共同為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力,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和出版事業做出應有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