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起點中文網作品研討會 >> 正文

白燁:曖昧的況味——魚人二代評說

http://www.00444477.com 2013年12月09日15:46 來源:中國作家網 白燁
白燁發言白燁發言

  魚人二代的長篇小說《很純很曖昧》,我最近有時間就去看,但怎么看也看不完。結果一查字數是400多萬字,要再看完大概還得一個星期。一部作品沒有看完,確實不好品頭論足,但是對于網絡小說來說,我覺得看一半也可以評說。因為主要的故事都有了,主要的情節展開了,主要的人物有形了。據說這部作品在網絡上點擊量很高,看進去以后也確實覺得好看。作品通過一個名叫楊明的高中生的很多奇遇,書寫了一個高中生的青春往事。作品的類型帶有跨界性,一開始我以為是以中學生生活為主的校園小說,后邊又覺得可能是有關異能的靈異小說,再往后又覺得應該是一男對數女的言情小說,再往后看,里面還有很多社會邊緣狀態與人物的描寫,甚至跟黑道還有某些關聯,因而又有某些黑幕的小說的元素。總之,魚人二代的這部小說,各種生活層面與人物類型幾乎都應有盡有,你很難從題材上單一的做出判斷,明顯地具有一種題材類型上綜合性與混血性。這些多因性與多維性,大概正是這部作品能夠吸引不同層次的人群去關注的重要原因。

  這部作品我印象最深的是兩點。首先的一點是,作者確實會編織故事,而且是編織引人故事的一個高手。他的與楊明有關的故事,都是貼近著人生的實際和人性的現實,并不是胡亂瞎編,楊明這個主人公,除去獲得過一個具有透視功能的眼鏡之外,在社會生活中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蕓蕓眾生,甚至從學習到戀愛,都并不順遂。這個人物呈現出來的性格,也是在成長中充滿雜質,好強又虛榮,重情又好色,他的苦澀又歡樂的青春,都跟自己的性格與性情、優點與弱點密切相關。作者沒有游離開人物編織故事,而是緊貼著人物,寫他的磨難,他的歷練,包括為弱點所累,為性格拖拽,等等。諸多小故事,小情節,寫出了楊明這個人物成長過程中的酸甜苦辣與喜怒哀樂。尤其是作品里面寫到的他跟很多女性的情感糾葛,大概是這部作品最為出彩的地方,他先是喜愛女同學陳夢妍,又暗中覬覦女老師趙瑩,之后又搭識上小美女藍凌,間或還與林芷韻、孫潔、周佳佳等揪扯不清。無論遇到什么麻煩,總能柳暗花明;雖是學生一個,卻也妻妾成群。這樣的人物,這樣的故事,不只是接地氣,而且也有人氣,因為他把一個學生的應有生活,在現實的基礎之上,充分地浪漫化了。

  作者在敘事的尺度上,既有勁道,又有味道,分寸把握的相當好。許多方面的描寫,不說游刃有余,也是恰到好處。比如感情方面,要是再過一點,那就色情了,但是他沒過,始終緣情寫性,訴諸意識。楊明跟人有很多打斗,以小博大,險中取勝,這些描寫要是再過一點,就接近暴力了,但是他沒過。還有一些地方,如果把灰色的地方寫多了,作品會顯得灰暗,但是他也沒過。這些難于把握的地方,他都有跟好的分寸把握。他把楊明這個人從青澀少年到情竇初開的男生的那種狀態,包括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對神奇力量的想往,對青春美女的愛戀,乃至對放達異性的意淫,都寫的淋漓盡致。作者把這個人物寫實了,也寫活了,而且在敘事中又布滿種種小懸念,這都不能不引人伸紙疾讀,惑人探知究竟。

  另外一點,也是重要的一點是,有關“曖昧”的意趣。這個作品的名字叫《很純很曖昧》,我覺得“很純”是虛晃一槍,“很曖昧”卻是名副其實。“很純”,只是楊明少時的某些狀態,他更多的時候是身陷“曖昧”,利用“曖昧”,玩味“曖昧”。我們這個時代如果要拿一個什么詞匯來概括流行情緒上的特點,我覺得只有“曖昧”二字最為恰切。這個時代從社會生活到人際世界,都越來越不單純,歷史的、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種種動力交織著推導著社會生活向前發展,社會產生了很多新的關系、新的領域,新的交集。這都使得我們今天無論是從社會生活形態來看,還是從感情世界來看,很多地方是不斷走向曖昧,又從曖昧開始分離。有時候,人們的意愿、意念與意欲,在過于分明的境況下很難得到實現,但在曖昧的環境與狀態下,就可以暗度陳倉,渾水摸魚,甚至心照不宣,相互默許。曖昧既是模糊狀態、也是越界情態,正因氤氳不明,模糊不清,方可借題發揮,逢場作戲。作品里的楊明,其生活狀態很多時候是曖昧的,他有時候是在校學生,有時候又是一個江湖術士,有的時候又是市場掮客,更多的時候是情場浪子。這個人身上充滿了不確定性、跨界性,乃至僭越性。他在學校里跟女同學好,雖然涉嫌早戀,卻也不悖傳統觀念,但他總是跟女老師調情,這就很有背德之嫌;之后,他腳踩幾只船,跟不同的女性都有曖昧關系。可以說,楊明在個人情感上,總能如魚得水,是他充分利用了曖昧,內在地掌握了曖昧,使自己在曖昧中放任自流,得寸進尺,實現了許多在常態之下難以實現的小向往。還有,作品在許多生活形態與人際關系的描寫上,都注意描畫曖昧的狀態,營造曖昧的情趣,使得曖昧成為作品最為常見的生活主題。如果有時間再寫評論的話,我想就“曖昧”兩個字的意味,對這部作品好好地做一番評論,比如他對曖昧做了怎樣的運用,怎樣的解讀,包括對我們今天有什么意義,等等。這種對于曖昧的濃墨重彩的描寫,可能是這部作品的一個很大的特點。

  要說作品的不足,我還未及仔細梳理,只談兩點突出的感受。網絡文學有一個很大的毛病,是文字的不夠講究。這部作品的敘述文字,前面還不錯,寫的從容不迫,讀來頗有味道;到后邊,就有一種急匆匆的感覺,有的時候文字不太講究和推敲,有些詞我估計作者也沒有在意,比如把“勢利”寫成“勢力”,而且用在小標題上,顯得很扎眼。絡文學在文字上,有的時候不是太精雕細刻,這不是魚人二代的問題,很多網絡作品都存在這樣的問題。還有一個問題,是這個作品篇幅過大,字數過長,400多萬字。首先要佩服作者確實有400萬字的東西可寫,哪怕是饒舌饒出400萬字,也確實是一種能耐。但是,反過來說,你有沒有可能用40萬字的篇幅把《很純很曖昧》寫出來,有沒有這種能耐?我覺著文學的表現方式,并不是以大見大,以多見多,它的基本特點是以小見大,以少總多。在文學敘事的簡約與凝練上,網絡文學好像有些反其道而行之,字數都普遍過長,網絡小說的寫作與閱讀有兩個特點,一個是寫作的不斷更新和接續性,一個是閱讀的持續跟蹤與互動性。因為這種更新與接續、跟蹤與互動,過程本身就顯得十分重要,所以過程本身造成了作品的冗長。這確實與網絡小說網上寫與網上讀這種方式有關。除此之外,是不是還有別的一些原因,比如背后是不是還有賺錢的欲望和資本的力量在主導。作者自己想通過更多的字數來賺一些點擊量,掙更多的稿費;網絡公司也想以更長的作品拉拽讀者,以攫取更多的利潤,包括影視、游戲、動漫其他的環節也希望有人氣的長作品多一些,相應的也跟著獲點利,賺點錢,也就是說,篇幅長的背后,是非文學的因素在起作用。作為一個文學的寫作者,在寫作上能不能向這樣的非文學的東西說“不”,用文學的元素、文學的方式來寫作,而不是向資本的力量和網絡的方式去屈就,這對于網絡作家來說,已是一個不能認真面對和鄭重反思的嚴肅問題。

  從《很純很曖昧》這部作品來看,魚人二代的小說寫作是有特點的,我是很看好的。他的作品有很多傳統文學的和經典文學的元素,他有著向傳統文學走近與靠攏的可能性。我所期待的,是作者能不能寫出同樣好看的篇幅短一點的小說作品,比如三、四十萬的長篇,或者三、四萬字的中篇,如果這樣你也可以寫的很好,那就是你超越網絡寫作走向成熟的標志。

  最后還想表明的意思是,因為我們的文學熏陶與本職工作的原因,我們的文學觀念,我們的批評態度,都是偏于傳統的,與網絡文學明顯有別的。所以今天跟大家在一起研討作品,實際上是一次不同觀念的對話,通過這種對話,表達來自傳統文學的某種觀點和看法,來跟大家交流。我以為這種方式,也是網絡文學在與傳統文學的互動中不斷走向經典化的過程,同時也是傳統文學在與網絡文學的交流中不斷刷新舊有的觀念和形態的過程。

  白燁:我從另一角度支持一下陳崎嶸的觀點。剛才幾位被研討的作者講了很多情況和意見,這讓我們更真實也更深入地了解了網絡小說的創作過程。確實,網絡文學的特殊性,是在于作者和讀者的互動,或者說是相互的尋找與走近。在注重讀者一方面,網絡作者要比傳統作者更上心,更在意。但是現在出現的另外一個問題是,我覺得在網絡文學領域,目前基本上是讀者至上的,讀者在這里幾乎就是上帝。我要提出的問題是,在文學文化領域里,不能借用消費領域里顧客是上帝的說法,這里沒有讀者是上帝一說。讀者是形形色色的,不同代際的,不同文化層次的。因而讀者是分為各種品位、各種趣味的,如若以滿足最大眾的為旨歸,可能會不斷走向低俗。甚至越低俗,越情色,可能越受歡迎,最為流行。所以讀者一定要在適應中進行引導,在普及中著力于提高。不要盲目地去迎合,一味的去遷就。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文學從業者,應該在選擇讀者時,就高不就低,就雅不就俗。或者當你是個一般的作者時,你可能不得不去遷就讀者,以給自己贏得一定的名聲與影響。當你成為一個大神級作家之后,我覺得就理當起到一個大神應該起的作用,把你作為大神級的網絡文學作家的領袖價值、引導作用體現出來,用自己富于人文精神的寫作引領讀者,示范其他作者,而不是只去一味博得眾多讀者的喝彩,活在低俗與媚俗寫作營造的粉絲迷戀中。總之,在文學與閱讀的關系上,我們不要完全從文學消費,從文學市場的角度去考量,要從文學啟蒙、文學傳承的角度,從文化積累、文化建設的角度,去掂量自己的寫作的意義與影響,去尋思怎樣給這個時代的文學讀者,提供正面的能量和積極的影響,把自己的作品的寫作與閱讀,當作時代的精神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匯入到整體的社會精神文明的建構與建設之中。

 

  白燁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文學理論學會副會長。近年以在新興文學現象與“80后”寫作的研究方面尤為突出。在當代文學的理論批評和作家作品評論方面,撰著300多萬字的理論批評文章,出版8部文學理論評論著作;另主持或主編有“文壇紀事”、“文論選”、“文情報告”等多種文學選本和文學現狀概觀圖書。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