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日前,由厲以寧、艾豐、石軍主編的《時論中國》叢書(第一輯)登上北京新華書店社科類圖書周榜第一名。據悉,由艾豐經濟發展研究院策劃并編輯、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的《時論中國》一書,以“主題文章、延伸閱讀、名家觀點”的形式,兩個月出版一輯的頻度,集納了最活躍的一批專家、學者對于當今中國時政熱點的思考。其內容從經濟到社會,從文化到國際關系,均有涉及。經濟學家林毅夫評價該叢書:“快速發展的中國需要記錄下來。《時論中國》叢書能夠為當今中國留下一份獨特的思想印記。”
本報記者獨家專訪了該叢書主編——經濟學家厲以寧、經濟日報原總編輯艾豐和人民日報海外版原總編輯詹國樞。
中國青年報:為什么要主編這樣一套時政類叢書?
厲以寧:當今中國,是一個充滿生機、活力和機遇,也存在陳腐、僵化和陷阱的發展中國家。觀察和認識這個社會,適應和改造這個社會,是一道擺在每個人面前的無可回避的人生選擇題。如何才能正確地認識社會、并在紛繁復雜的現實中取得最大的共識?可否編輯出版一套理論叢書,幫助人們去認識當今中國,凝聚社會共識,激活蘊藏的改革動力呢?我想是應該的,也是可能的。正是基于這種考慮,我和艾豐、石軍等同志一起主編了《時論中國》叢書。
艾豐:主編該叢書的目的和作用有三——觀察。選取發生在身邊的新鮮事物,定期出版,為廣大讀者提供一扇觀察當今中國的窗口;剖析。對于形形色色的社會現象,到底應該怎么看,其本質是什么,為什么會發生,如何應對……我們請專家學者來梳理來龍去脈、剖析背景原因、指點趨勢走向、提供應對策略;記錄。留下一份與彼時中國共同成長和思考的文字印記。
詹國樞:一個信息化的中國,人們的選擇有很多,但是選擇太多等于沒有選擇。我們到底應該怎樣看待一個充滿生機與矛盾的中國?很多人在議論、分析。可否從中選擇議論較深刻、較有建設性的?于是就有了這本書。它是要用思想來記錄中國。
中國青年報:《時論中國》匯集了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的文章,其選稿標準是怎樣的?
艾豐:我們就稿件取舍定下了“三最”標準:由當今中國思想界最活躍的一批專家學者,評析當今中國最新發生的各種事物,為當今中國留下最獨特的思想印記。我們編輯的目標是,清新、樸實、簡潔。
詹國樞:這是一些有使命感的人在做一個面向大眾的思想啟蒙讀物。第一,書中每個領域都有自己的關鍵詞。即,社會更注重體制,經濟更注重技術,文化更注重信仰。第二,我們努力做到各種意見的呈現,使該叢書更豐富、飽滿、更有說服力。第三,該叢書是非常接地氣的,面對大眾,集體發聲。
中國青年報:當下時政類圖書較多,《時論中國》叢書有什么獨到之處?
詹國樞:大眾關注政治、經濟、社會,這是改革開放以后的必然趨勢。現在有很多分析社會熱點的書,但是讀者并不滿足,希望能看到更多的“不帶框架性的東西”。艾豐經濟發展研究院是我國第一個以個人名義成立的“民間智庫”。其優勢在于,它不替哪個部門說話,發言會更加客觀、獨立。
厲以寧:艾豐經濟發展研究院還有兩個重要的工作要做:第一,要繼續研究“改革紅利”問題,我們不僅要經濟改革,而且需要社會改革,需要生態文明建設。這都是為了創造社會和諧。第二,要創立有中國特色的“中國式發展經濟學”,即,我在新書《中國經濟雙重轉型之路》中所說的,既要研究“發展轉型”——從農業社會轉到工業社會,又要研究“體制轉型”——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到市場經濟體制,這是中國特色。
中國青年報:《時論中國》叢書今后的出版計劃是怎樣的?
艾豐:我們會在《時論中國》叢書第一輯的基礎上,更加精心地策劃選題,使之后每一輯主題更加突出,同時增加熱點話題及相關的歷史資料。熱點話題除了大家經常議論的之外,還要關注一個領域內的領先觀點,如,經濟方面,要關注中國企業家的理論研究成果。并做好背景資料和延伸閱讀。這樣,使全書在選題上富有時代感,在熱點上有群眾觀點,在編輯上古今相對,縱橫相交,形成厚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