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電視 >> 創作談 >> 正文
孔子云:百善孝為先。何為“孝”?《說文解字》中解釋“孝”字的含義:“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也就是說,“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體,和“子”字組合而成的一個會意字。孝道文化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中源遠流長,在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了“孝”,可見孝道的文化影響力之久遠。
一老一小,互相依靠扶持,才能組成一個穩定的“孝”字。老人和兒女應該互相扶持,這樣才能構成一個真正和諧的家庭。但是,當今社會孝道的傳承受到了很多現實因素的影響,老人到晚年生活不能自理,年輕人要服侍老人又要開創事業,其間產生矛盾和摩擦在所難免,而且中國獨生子女的家庭模式更加劇了這種矛盾。這個困局不僅是老年人在面對,更牽涉到子女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這是中國傳承了幾千年的孝道文化面臨的前所未有的挑戰。要應對當今社會的養老問題,就不能完全依靠古人的方式,必須要將孝道文化加入當代社會意識,這種意識主要體現在人的心態和精神意志方面。如果你用傳統的承受苦難的心態來處理當今養老困局,那么你的生存空間會被養老的困局和工作的壓力完全占滿,痛苦不堪;如果你用消極的態度來面對養老的困局,恨不得將這種困局轉嫁給別人,那么新一輪的家庭大戰就在所難免;如果你用堅韌的性格和智慧的方式來處理養老困局中所遇到的所有問題,那么你的生活會井井有條并能享受到天倫之樂。
這種當代意識的提出,跟現代文藝作品的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是有一定區別的。現實主義更關注于現實問題的提出和批判。而當代意識的提出是將現實主義更往前推動一步,在提出社會問題的時候,更多關注于如何從個人本身來解決這些問題,F在很多人有一個誤區,一旦遇到困難就怨天尤人,將責任推卸給社會。社會本來就是無數個個人組成的,當問題產生的時候,大家都說是社會問題,而不從自身進行反省和改變,社會問題是無從解決的。北京精神提出的“愛國、創新、包容、厚德”并不是一句口號,這要求我們每個人用愛國的情懷、創新的精神、包容的心態、淳厚的品格來要求自己,改變自己的心態和處事原則。因此我們提出的當代意識就是要在文藝作品中為大家找到一個解決問題的出路,不給人指出出路的苦情戲對于社會進步是沒有什么益處的,只會讓人感到更為絕望和痛苦。
《老有所依》的著力點在于“有所依”而不是“無所依”,它不是一部單純展現養老困局現象的作品,而是要樹立幾個當代人的典型形象,他們都具有先進的當代意識,他們從不怨天尤人,從不將老人當做自己的包袱,他們積極應對生活中的所有磨難,用自己的愛與堅強為家人構筑起一座老有所依的溫暖港灣。我們要讓觀眾從劇中感受到親情的溫暖、家庭的珍貴、堅韌樂觀的當代精神。女主角江木蘭有四個老人要贍養,她還有一個女兒將要上小學,此時她還面臨著升職的關鍵時期。如果按照傳統的現實主義寫法,那就會有無數的苦難要降臨在江木蘭的身上,有無數場家庭大戰等著她。但是我們當代社會已經不再提倡忍辱負重的女性形象,我們需要的是新型的具有當代意識的女性形象。我們要將對當代女性所有的期望都加在江木蘭這個人物形象上,她智慧、堅韌、樂觀,我們希望用江木蘭的精神來感染無數的觀眾,讓他們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將江木蘭作為自己的榜樣。
文藝作品的最終目的是要人從中獲得幸福和快樂,所以我們會在《老有所依》中為觀眾指出解決養老困境的很多種出路,雖然這些出路不能完全解決養老問題,但是這部戲所提倡的以北京精神為代表的當代精神一定會給人以諸多啟發,讓大家從自身改變做起,為解決養老問題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作者為《老有所依》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