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美術 >> 作品 >> 藝苑 >> 正文

瑞成墨韻

http://www.00444477.com 2013年10月17日10:11 來源:中國文化報

  單瑞成,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江蘇省國畫院特聘書法家、江蘇省鹽城市政協委員、東臺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曾被評為“德藝雙馨書法家”。作品入選全國第八屆書法展、全國千名書家精品走進奧運場館展、第二屆正書大展、紀念鄧小平誕辰100周年全國大型書法展、當代江蘇書法精品晉京展、建國50周年江蘇書法展、江蘇首屆美術節書法展等省及全國多次重大展出,并獲中國書法家協會書法培訓中心成立10周年成果展一等獎、首屆林散之獎、南京書法傳媒三年展佳作獎、全國群星獎、江蘇省五星工程獎。作品多次在專業報刊介紹發表,多次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并被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和多家博物館、紀念館以及很多海內外人士永久收藏。電視專題片《單瑞成筆墨人生》在江蘇衛視、鳳凰衛視等臺播出。

  一

  秋高氣爽,丹桂飄香,置身于閑適寧靜之東臺讓人覺得心曠神怡。循著一陣書卷筆墨之氣拾級而上,步入單瑞成的稼墨軒,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廣闊的藝術天地。碩大的書案上方,懸掛著書法大家孫曉云和言恭達的行書,依傍著名家墨跡,一側墻壁上,系掛著瑞成5000字的蠅頭小楷《金剛經》,作品雖屬小楷,卻寫得雍容和雅,有大字格局,字里行間,筆勢精妙,點畫俊逸,行筆自然,顯得娟秀精美,典雅而富有韻味,為稼墨軒增添了許多古典禪意。朝南幾扇大窗,迎接著正午的陽光,臨窗一盆君子蘭,流淌著點點滴滴的春意,映襯著屋里的書香之氣。20多年來,他就在這間書屋里,夜以繼日潑墨揮毫,筆耕不輟,在中國書法的迢迢遠路上,跟隨著大師,尋找符號,錘煉技巧,一步一步向自由王國邁進。

  單瑞成平易近人、樸實謙恭。話雖不多,但飽讀詩書,彬彬有禮,品德學養,令人稱道。與單瑞成交談,總會產生一些聯想,在他端正圓潤的臉上,似乎會看到傳統書法里橫平豎直、寬舒靜雅的眉眼,他本人也成了剛從墨跡飄香的字里行間走出的方塊字,端莊敦實、工整有致,有一種超越煩躁的安詳之態、平和之氣。這是一個心境淡泊的書法家,淡泊中帶有禪意,與世無爭,不存計勝之心,只以筆墨抒泄胸臆。由于心態安詳,他的作品留著心靈思考的痕跡,沉淀的墨跡里,舒雅和緩、愉悅流暢,像一張張宣紙上寧靜而幽深的夢境,包含著某種精神力量,又散發著蓬勃旺盛的活力,表現著一種文化品性。

  書法的情分和宿命成就了單瑞成書法人生和書法人格,也展示了他的文化品格。書法是傳統的中國文化之根,過去有句話,叫做“讀書須先識字”,所謂識字,其實是探求文字本源、增加文學修養,這是做學問的根本。單瑞成的書法是從文字的源頭開始的。他幼有父教,傳承筆墨,桌前床邊,總是摞疊著層層書籍,數十年如一日,起早帶晚,去字里行間感悟天地靈氣,拓展胸中丘壑。與書本字畫朝夕相對,廣收博取,肚里裝滿遠年韻律、錦繡文章,又提煉出積蓄的才情,帶著對傳統文化的向往,沉潛在真草篆隸中。宗法二王正宗文脈,到顏筋柳骨上拜師摹帖,在宋明諸家上苦下功夫,終于把握帖學一系書法腕法和筆意真諦。在方塊筆墨里辛勤耕耘、陶冶自我,逐漸成名,進入中國書法家行列。

  單瑞成長于楷書、行草。其小楷之筆法簡體、意象,深得傳統書法真髓。精氣內斂,不作張揚之勢,文如其人。舒而能斂,緊而不拘,間架尤稱停均有度,增一分減一分都覺多余,可見其臨池習字必有鐵硯為穿之毅力。其行書流暢灑脫,一氣呵成,如行云流水。觀其用筆,求拙勁于生辣,可貴之處在于承古處不乏別具創見,雄強處不乏婀娜。

  世界上所有的藝術,都來源于自然,只有書法例外,書法是這個世界上唯一出自人內心的藝術。不同的人將不同的理念和情操滲透進文字之中,就讓這種孤靜符號生出獨特的有模有樣的個性。我見過單瑞成幾幅獲獎作品,特別是小楷書法,一幅小楷《滕王閣序》,寫得如錐劃沙,提按頓挫,節奏鮮明,韻律起伏,密密麻麻一路寫來,如宿世仙人,極具靈氣,讓人看了淋漓酣暢,其筆法的精微,構成他小字令人百看不厭的意境。還有一幅《朱伯廬家書》,和他的為人一樣,和雅沉靜,真氣流衍,字里行間流露出王羲之《圣教序》的韻味,筆畫如此純熟,可見他對王羲之書法的研習,是下過苦功的;行草《無極》行筆遒勁,提頓鋒毫,有跳宕伏越之勢,提筆尤覺厚沉穩健,收筆干凈利落。

  面對他的筆墨,總覺得面對著一種溫和與慰藉,這是寫字人所企求的境界,我想,這就是人們所說的上乘書法,這書法的作者,就是一個出色的書法家。書法和書寫兩者之間,看上去同樣是寫,而好的書法作品,自有一份打動人的精神境界和藝術感染。書法和書寫的區別,許多人并不理解,甚至寫了一輩子也不明白,而有些人卻領悟了,就有可能成為嶄露頭角的書法家。

  沈鵬先生說過:書法作品不能沒有接受者,失去了接受者,書法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如今,隨著時代變遷,在一定范圍里,文字識寫能力和實用功能已經淡化,鍵盤一敲,一個模式,傳統書法面臨著挑戰;另一方面,書法創作中又有一種傾向,有人認為傳統書法已經過時,不再需要面壁十年,艱苦磨礪,不再需要文化底蘊、品格修煉,受時風影響,變法變體,為了追求創新,另辟蹊徑,學拙稚畫的樣子,把作品寫得松散歪斜,笨拙變形,用筆架構無法可依、無規可循,脫離了傳統書法那種人們欣賞的清麗典雅之美。

  單瑞成有自己的理念,他一直走著宗法漸進的傳統路子,因而能真切地感受到傳統書法的審美和快樂。他曾經談過,不希望書法脫離接受者、而作為一種文化遺產向申遺的道路上遠去。他認為漢字書法里,有中國人的傳統和尊嚴、文化和夢想,中國書家應該把傳統書法中具有的審美快樂傳授下去,讓孩子們首先把漢字寫端正,在紙墨筆硯中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他和許多書法家一樣,在這條道路上苦守著,放棄大量的創作時間傾注到書法教學之中。他輔導少兒書法,尤為注重孩子天性,根椐學生不同個性,選擇他們臨摹發展的方向,或唐楷,或漢隸,或魏碑,風格多樣、百態千姿。一次走進他的課堂,幾個幼兒正在嬉皮笑臉、搖頭晃腦,看到單老師捧上臨摹范本,馬上收斂笑容,很成人地正經起來,一筆一畫跟著勾描,讓人忍俊不禁,體會到一種傳統的力量、文化的力量。單瑞成日復一日,將自己多年的藝術積淀作為鋪墊,春風化雨,催生桃李。在他的悉心指導下,每年都有眾多的學生作品參加省以上書展并獲獎,通過書法八級以上考級的有數百人,并積極推薦優秀學生加入各級書協,可謂成績斐然。

  在當今中青年書法家中,單瑞成憑借著人品、藝品,聲譽漸起、脫穎而出,許多媒體曾經采訪他,介紹他的書法風貌,多年來,他獲得不少全國獎項。作為職業書法家,單瑞成還處于發展態勢,他的人格素養、他的知識修養、他的生活觀念和思想情操、他的兢兢業業和孜孜不倦,都在鋪墊著這條前程輝煌的道路。

  二

  單老師叫單瑞成,我和他相識是在9年前香港回歸的時候。市里組織文藝晚會,我做統籌,這是近20年來首次舉辦大型綜藝晚會。節目編排、燈光音響、舞美服裝,頭緒繁多,臨近演出才想起幻燈字幕。有人提議,找單瑞成,他小楷字寫得好。他從工藝美術廠來了,穿一件圓領汗衫,一條卡布褲,一雙塑料涼鞋,很憨厚地笑,圓圓的臉上有不少文化符號。用了兩天,他把節目單、串場詞、歌詞、臺詞等寫在膠片上,是端端正正的小楷。演出前一天,領導審看節目,改動較大,幻燈字幕也要重寫。找到他,請他連夜改寫。他答應,好的。還是那厚道文雅的笑。第二天,他拿來第二份膠片。晚上演出,他一直蹲伏在投映機旁邊,照料著膠片的更換裝放。單瑞成藝術的厚實、工作的踏實、做人的誠實,為人師表,大家都叫他單老師。

  單老師的啟蒙老師是一位寫得一手好字的語文教師,那是他的父親。家境的貧寒、書香的濡染,默默地為他準備藝術的鋪墊。20歲那年,他從南沈灶一個塵煙蔽天的橡膠車間走進東臺工藝美術廠。在這里,聚集了書畫界一批名師耆宿,鮑審、呂蔭春、虞勁草、吉伊疇、陳學植、呂志春,一個個名字,便是東臺藝術天地一顆顆星星,單瑞成成了追星族。他先后師從著名書法家鮑審、陳學植,從楷書入手,端端正正地走上書法藝術之路,為他的以行入楷、行草諧調的書風,鋪設基礎。單瑞成的基礎,是在不浮不躁中層層遞進的,因此顯得扎實厚重。他拜過書法大師孫曉云為師,接受了言恭達等許多書法界大師的指點,憑著自己的潛力、毅力、體力,一步步登著臺階,接近人們仰慕的藝術殿堂。

  單瑞成得過多少獎,記不得了。只曉得他多次入選全國最高層次的書展,數次獲得全國最高層次的獎項,受到國內書法名家的關注。東臺書畫,是里下河土地上一個藝術亮點、一道文化風景。這個風景,是由一幅幅水墨丹青組合而成的。單瑞成,是其中一塊明凈的色彩。說起他,大家就會想起他的敦厚、他的謙恭,還有他的微笑。那是純樸天然的微笑,是為人謙虛、做人低調的微笑。與他相處,猶如走入四月天,黃花地,很踏實,很清新,很陽光。

  單瑞成平時落筆,一半是書藝格調,一半是情操修養,融合成他的作品。他又喜讀古典文學、哲理篇章,這使他的作品多了厚實樸拙,在線條圓潤、清秀靈動中,彰顯清淡自然、穩健流暢。他把溫厚和陽光放在書藝里,把才氣和底蘊放在筆墨里,一起傳遞給人們。這已超越了書法的格局和氣勢,業內外許多人士認可了他的多重價值。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