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藝術家訪談 >> 正文

訪著名畫家、藝術理論家周韶華

http://www.00444477.com 2013年10月09日10:1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李樹森

    中國山水畫革新家(金臺點將系列之十一)

    ——訪著名畫家、藝術理論家周韶華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周韶華,1929年10月出生于山東榮成市石島。1941年參加八路軍,曾在解放戰爭中榮立一等功。1950年畢業于中原大學美術系,分配到湖北省文聯 任秘書兼美術組長,先后擔任湖北省美協副主席兼秘書長、湖北省美術院院長、湖北省文聯黨組書記、湖北省文聯主席、中國文聯委員,現任湖北省文聯名譽主席、 湖北省美協名譽主席、湖北省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主席、中國美協理事、中國畫研究院院委,受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湖北美術學院、西南師范大學 美術學院、中南民族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西安美術學院、山東藝術學院和日本名古屋藝術大學客座教授。曾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員,中共十三大、十五大代表。現為 湖北省文聯名譽委員。2008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終身成就藝術家”稱號。國家一級美術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紅日照高山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虎嘯龍吟浪排空

  金臺記:

  周韶華,6歲大海沖浪,練就了他敢于冒險、敢于開拓的大無畏精神。

  他提 出的“隔代遺傳”論、“橫向移植”論和“全方位觀照”論,很好地詮釋了中國畫繼承上如何“取”與“舍”,如何植根民族傳統,如何超越時空,連接古今,如何 創造世界性藝術等重大美學課題。他的黃河、長江、大海“三大戰役”繪畫,突破舊范式,創立新范式,也正是此三論的具體體現。這一方面反映了周韶華是一位具 有獨立思想的畫家,是開創了新的中國山水畫面貌的具有卓越成就的藝術大家;另一方面也為中國畫現代形態轉型和實現中國畫的世界性,提供了寶貴經驗。

  他30多年前就認識到中國將迎來一波新的“盛世文化”,并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擔當精神和超凡的才能,以建構“盛世文化”為目標,以崇尚崇高大美,呼喚 民族大靈魂為核心,以開創新風貌的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蘊與鮮明民族精神的中國畫為具體實踐,大聲疾呼,勇敢探索,終獲成功。這種超前的文化自覺、自信、自 強,結合上他開拓創新的藝術成就和獨特的理論創見,鼓舞、影響了眾多國人,甚至掀起了一股“周韶華現象”的熱潮,還與吳冠中并稱為“北吳南周”。

  他為中國畫的繼承、弘揚與發展,為中國的藝術復興做出了貢獻。

  “金臺點將”欄目點之,是以為記。

  劉驍純:獨樹一幟的理論和藝術創作

  追尋崇高大美,呼喚民族大靈魂

  李樹森:著名評論家劉驍純曾評價說:“周韶華是中國水墨畫壇的革新大家,是中國現代水墨畫的開拓者和先行者之一。與這一領域的其他開拓者和先行者相比,他又有所不同——他以其獨樹一幟的理論和藝術創作確立了自己在畫壇的獨立地位。”請概括性地談談您獨樹一幟的理論。

  周韶華:我三十多年里經常思考一個問題,怎樣把中國畫從古典形態轉變為現代形態,就是轉變為追尋崇高大美,呼喚民族大靈魂的現代形態。我的理論就是彰顯中華文化的具體精神,渲染中華文化崇高大美的靈魂。與其他國家拉開距離,與古人也拉開距離,是一種嶄新的面貌。

  為什么把崇高大美、民族大靈魂作為一個核心創新的靈魂?我們創造了五千年的偉大文明,但是到了清末之后很長時間內遭到帝國主義侵略,中國變得很貧窮落 后,同時文人畫也走向了低谷。那時的文人畫追求小趣味,追求小我,忘記了大我,大我應該是中華文化,它變成了小我文化,就是部分國人在那里找一個精神家 園,找一個自由天地,用藝術來愉悅性情。當然,從個人審美來說,愉悅性情是每個人完全享有的權利。但是在當時歷史時代的大背景、大要求之下,藝術作為民族 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充分發揮其更重要的功能。就當今社會而言,藝術家要呼喚的就是文化自覺、文化自強、文化自信、文化自振,要充分地呈現我們東方文 化的核心價值觀。我認為你提出的建設中國的“強元”文化就是這樣的價值觀,要大力倡導、推崇這種價值觀。

  作為一個畫家,文化自覺、自 振、自信首先體現在你的文化立場上,所以我崇尚大美,呼喚民族大靈魂,甚至認為中華民族的核心文化精神就是一種大美主義,就是崇高雄偉,一種不可戰勝的力 量。所以中國文化和中國畫轉型不是要轉到西方去,我們的主體還應該是從五千年的文化中提煉、繼承、發展起來,從歷史的輝煌中創造新的輝煌。

  高度警惕中國畫壇文化缺失問題

  李樹森:您認為當下中國畫壇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

  周韶華:中國畫壇成就很大,但問題也不少,其中一個嚴重的問題是文化缺失。文化缺失是民族文化精神的失落。很多畫家腦子里幾乎沒有這種價值取向,滿腦子裝的都是名利,它完全取代了民族靈魂,這是一種危機。

  不要小看這種危機,我說它的嚴重性不是危言聳聽,是有很多歷史事實證明的。我舉幾個國家過去的例子。古巴比倫曾經創造了兩河文化的輝煌,那么巴比倫王國 怎么在地圖上就消失了呢?那就是它已經失去了文化記憶,沒有后人繼承巴比倫文化。它的文化喪失了以后,祖國也丟失了。古埃及文化是人類歷史最輝煌的篇章之 一,但到后來埃及人都不懂象形文字了。這就是文化失落和文化丟失的后果,說明文化丟失影響民族的存亡。我們現在那么多畫國畫的人,自己標榜自己是畫傳統 的,卻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具體精神不知道,只是撿歷史碎片堆砌,然后認為那就是傳統,其實這是一個誤區。另外還有一部分人根本不是用中國文化精神來畫中國 畫,他是用西方文化的標準來畫的,重視物體結構、物理性,側重于質感和量感。中國的寫意國畫是講文質,這些人是在講物質,畫中國畫不講文質就是文化丟失, 這是非常嚴峻的問題,今后要大聲疾呼找回中國的文化。中國畫家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如果你把自己的民族文化立場丟掉了,作品就談不上是國畫了。

  文化復興,藝術必然是它的亮點。歐洲文藝復興就是這樣的,文藝復興這個火炬是提倡人性解放,但真正放出火花的是藝術,藝術方面出現了幾位巨匠,使歷史出現跨越式的進步。

  隔代繼承歷史輝煌點

  開創超越歷史新篇章

  李樹森:您是一位理論著述頗豐的藝術家,而且您的理論反響很大,這在當今藝術家中并不多見。在您的理論中最有影響力和最具學術價值的是“隔代遺傳”論、“橫向移植”論和“全方位觀照”論,劉驍純先生說這是“廣義傳統觀”。您對此怎么看?

  周韶華:劉驍純先生給我概括的很好,實際上三十多年里我就是靠這“三論”當家。

  “全方位觀照”論是講大的歷史觀、文化觀。是超越時空,連接古今,把中華五千年歷史連接起來,把天上、地下、人間聯系起來,作為一個統一體。這樣,我們就不只是從眼皮底下看藝術。

  我的藝術創作發展也不是從半空中掉下來的,我首先是從中華五千年文明歷史上尋找最輝煌的點,把巔峰時期的文化資源作為參照和范本,再經過發展、提高,創 造新的歷史輝煌,這是主體文化發展的結果。但是,為什么我又提出另外兩論呢?“隔代遺傳”論,就是要跳過一些時代,去尋找那個最光輝的時代,而不是把歷史 的所有東西都繼承。中國歷史有很多輝煌的歷史時段,比如仰韶文化、青銅文化、先秦文化、漢唐文化,把這些東西拿過來作為基礎,創造新的文化,這就不是一個 淺薄的文化,而是立體的、非常有歷史厚度的文化,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同時又是面向未來的。我們向往新的偉大復興時代,就非常需要超越歷史的新東西。

  “橫向移植”論,是說我們要有一個大意識、大思維,也就是說我們中國畫創造出來不僅僅是給中國人看的,還要給世界人看。要敢于吸收別人的優點,要尋找一 些共同語言,這樣別人容易接受。所以我的畫也吸收了很多西方的東西,還有中國南方的,只要是好的都可以適度吸收,最后畫出的結果是中國人說好,外國人也看 得懂,但我的作品依然是堅定而鮮明的民族文化立場。這“三論”既向中華五千年文明對話,也向人類文明對話,形成一種新的文化藝術形態,為中國人服務,也為 全世界人服務。

  國畫家必須深入到民族文化的深層結構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