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人物名片:
李少君,1967年生,湖南湘鄉人。著名詩人,海南省文聯副主席,一級作家,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委員。曾任《天涯》雜志主編。著作有《草根集》、《詩歌讀本:三十二首詩》、小說集《藍吧》、散文集《島》、《在自然的廟堂里》、《風情海南》、隨筆集《南部觀察》、文集《李少君自選集》等。主編《21世紀詩歌精選》,詩作入選大學教材等數十種選本,并被翻譯成英文、韓文、瑞典文、塞爾維亞文等,被譽為“自然詩人”。
9月7日,他應邀在寧波市圖書館“天一講堂”作題為《詩歌的“草根性”時代》的講座。
記者:這次的主題是“詩歌的‘草根性’時代”,草根是網絡時代的語言,您所闡述的詩歌的“草根性”指的是什么?
李少君:我所指的詩歌的“草根性”,是詩歌的特性,而不是寫詩者的身份。比如杜甫是草根性的,李白的身份也是因為詩歌自下而上變化的。詩歌,一種是扎根傳統的,從傳統的土壤中生長出來的;一種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自由地成長變化而成的。
我強調草根性,一是強調傳統的繼承和現代的轉化,包括語言藝術的積累、修養與學習,二是應該從生活實踐中、從人的身體力行之中,探索開辟一條現代之路,這樣的詩歌才有原創性。這樣,才可能為當代詩歌尋找一個廣大而扎實的基礎。
記者:唐詩繁榮的基礎是什么?
李少君:從初唐到盛唐經歷了100多年的和平時期,整個社會的教育非常普及,一個農家子弟、平民子弟,就可能朝為耕田郎,暮為讀書郎,因為通過讀書,可以改變人生,所以當時讀書的風氣很濃厚。
唐代讀書的風氣濃厚到什么程度?有一個說法,說當時那些人在放牛歸來的路上,都會對詩,而且能夠背誦詩歌。據說王昌齡、王之渙和高適三個人去歌樓,他們三個人打賭,說他們的詩到底誰寫得好,就看那個最漂亮的歌女背誦的是誰的詩歌。結果最漂亮的那個歌女背了王之渙的一首“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從這個例子可以說明,當時詩歌普及程度是很高的,普通人都能夠背詩歌。我們先不說質量,初唐到盛唐100多年出現的詩歌數量是它之前1000多年出現詩歌總量的幾十倍。
如今,寫作的人越來越多,我覺得文學創作,首先一個就是要數量大,只有量多才能質好。什么叫好作品?好作品是比較出來的。
唐代的詩歌為什么能夠普及,除了它是一個穩定的時期外,其實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東漢造紙術的發明,大大降低了教育的成本和文化傳播的成本。
記者:您去年搞了個“中國好詩歌”評選,讓人想到“中國好聲音”,詩歌創作會變成娛樂嗎?
李少君:這其實是關于詩歌的傳播問題。因為網絡的快捷比較適合詩歌的傳播。
之前我一直在關注詩歌的創作情況,自2009年8月起,每月集中推薦一批好詩。主要面向年輕詩人,目的是向網友呈現生機勃勃的21世紀漢語詩歌的當下真實現狀。去年,我受“中國好聲音”的啟發,覺得在“海選”的基礎上還應該引進專家機制,因為真正好的詩歌應該是大眾和專家都認可的。自2012年9月起,我邀請四位不同風格的詩人聯袂推出“中國好詩歌”,每月一次。在我發布的好詩每月推薦的基礎上,每人再選出自己喜歡的一首詩加以點評,在網絡、微博及報刊雜志上發表,供廣大詩友討論。
我不擔心對于詩歌的創作和研究會變成娛樂,好的作品不怕娛樂化,好東西不怕炒作。相反,如何加強詩歌的傳播,也是我們應該研究的。這些年來,蘇州的“三月三詩會”,采取純民間的文人雅集形式,成為江南和全國詩人的盛會。
記者:您認為評價一首好詩的標準是什么?
李少君:文學首先是發源于情感。只有你對所寫的東西有真正的感情,你才能寫出真正的好詩歌。
詩歌具有超越性,又以抒情為主。評價一首詩歌的好壞,首先是看到詩歌的第一眼,是否喜歡,然后開始分析詩歌。主要從詩歌的情感、語言、意境以及給自己留下的印象上進行評價。詩歌之所以能夠感動人,是因為它喚起了你的某種記憶,或者是它所描述的一些東西與你的某些經歷相似。
記者:給我們分析下當代中國詩歌的狀態?
李少君:與五四時期的新詩創作相比,當代詩歌的發展呈現出兩大特點。一方面,詩歌的精英化特征正在淡去,推動詩歌發展的主導力量不再是中心城市的文化精英;另一方面,寫詩更多地成為個人的心理需要———自發喜愛并自覺創作,沒有詩歌,生活就顯得不完美。這當中,網絡詩人、地方性詩歌群體、女性詩人成為當代詩歌創作的三支生力軍。
記者:您對地域性的詩歌做過專門研究,您覺得我們江浙一帶的情況如何?
李少君:江南地區的詩歌傳統深厚,古典文化整體實力雄厚,藝術的總體水平也很高。首先是出現了很多詩人,數量很大。其次是生活和語言結合得很好,既有生活的質感,又有語言的美感。因為江南地區較為注重生活的精致和舒適,人文素養和氛圍都很好。
記者:您如何看待詩歌的寫作流派?
李少君:其實詩歌流派現在的高潮已經過去了。詩歌流派在上世紀80年代末比較盛行,現在更多的是一種地方性詩歌在興盛。你看,就拿浙江來說,寧波的詩歌很強,麗水的詩歌也不錯,現在溫州的詩歌也在發展。我認為,現在詩歌流派這概念在變淡,而地方性詩歌的這個概念在變強。
記者:您本人詩歌創作的觀點是什么?您覺得您的詩是屬于哪個流派的?
李少君:我的創作沒有流派,是一種自然詩歌。我的詩歌可能跟南方的文化有很大的關聯,有地域的一些東西在里面。
我覺得詩歌創作沒什么訣竅可言,就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是前提。其次,你寫作的時候記住八個字:有感而發,觸景生情。我的創作不會刻意,但是我很努力,主動地追尋詩歌,被動地等待靈感。
記者:您贊成孩子從小背誦唐詩三百首的教育模式嗎?
李少君:唐詩三百首是世界性的經典,它不僅是中國經典,在西方很多地方它也是教材。如果出國你就知道,所有的漢學最先要學的就是唐學、唐詩。你看現在有名的漢學家,都是研究唐詩的。在西方各大院校,能站住腳研究漢學的,唐詩永遠是排第一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這些詩人是最著名的。
從內容上看,唐詩三百首非常健康,所以我主張小孩子在上幼兒園、小學時,最好背誦唐詩三百首。你有了唐詩三百首作為底子之后,再廣泛閱讀當代詩歌、西方詩歌,就容易理解了,因為你有一個基本的美感、基本的判斷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