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活動 >> 文學活動 >> 正文
在當下的電視熒屏,綜藝娛樂節目無疑是所有節目類型中創新意識最強、受眾面最廣且兼具平民情懷的節目領域,但由于播出過于集中(短時間內形態類似的節目播出扎堆、同質化嚴重、海外引進模式單一化),過于傳達“急功近利”、“唯名利是圖”的價值觀,造成了電視文化生態的惡化、電視文化身份的遺失。如何看待當前綜藝娛樂節目的“火爆”,其背后又折射出當前電視文化生態中存在的哪些深層次問題?
是什么助推綜藝
娛樂節目的“火爆”
電視綜藝節目的“火爆”有以下兩個主要原因:
第一、彰顯電視臺的實力與品位 打造一檔到兩檔在全國叫得響的綜藝娛樂節目是眾多電視臺和頻道的文化追求和產業理想。眾所周知,既能體現市場化運營能力又能彰顯整體實力的節目只有電視劇與綜藝娛樂節目兩類。純粹“制播分離”的電視劇基本體現的是電視臺的資金實力,而難以體現頻道的制作實力,與頻道品牌構建也形不成強相關關系;大部分綜藝娛樂節目雖然在實際運作上注重市場化,但播出平臺的惟一性與獨家性則保證了它與頻道品牌構建之間的強相關關系。在各省級衛視中,湖南衛視憑借《天天向上》《快樂大本營》等綜藝類節目在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群中積累了不錯的口碑;江蘇衛視憑借系列益智類節目、浙江衛視憑借《我愛記歌詞》和以《中國好聲音》為代表的賽季類節目也后來居上,贏得了不少觀眾的喜愛,產生了良好的播出效益。這些節目的成功都離不開準確的節目定位、靈活的制作方式、喜聞樂見的內容形式,當然關鍵還是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追求和文化品位,而這恰恰是綜藝娛樂節目能夠贏得觀眾、贏得口碑的關鍵所在。
第二、觀念變化多端,形態豐富多樣,便于市場選擇 近20年來,國內綜藝娛樂觀念更迭頻繁,從上個世紀80年代占主導的“綜藝表演”,過渡到世紀末的“游戲、益智”,進入新世紀后又以“真人秀”為主導。即使推崇“真人秀”的十余年中,每年熒屏的熱點也都不同,如最初的2001年至2002年,是以《生存大挑戰》為代表的野外生存類節目嶄露頭角,到2004年至2006年,轉而掀起以《超級女生》為代表的全民選秀熱潮,選秀熱潮退去后形成2009年以《我愛記歌詞》為代表的歌唱對抗類娛樂節目、2010年以《非誠勿擾》為代表的婚戀交友類娛樂節目、2011年以《非你莫屬》的職場挑戰類娛樂節目、2012年以《中國好聲音》為代表的音樂選秀類節目。2013年模式類娛樂節目集中爆發,先是掀起了以跳水、歌唱為代表的明星競技類熱潮,后是以音樂選秀為主體的賽季類模式節目。應該客觀地說,這些頻繁更迭的娛樂觀念和形態極大地滿足了觀眾的收視新鮮感。這里,綜藝娛樂節目的形態多樣性是它不斷走紅熒屏的原因之一,它既包括娛樂資訊、娛樂談話、專業表演、綜藝娛樂等常見樣式,還包括游戲競技、 益智博彩、才藝競秀、技能挑戰、婚戀交友等諸多真人秀、賽季類節目,甚至還包括情感故事、身份置換等紀實類節目,節目形態的多樣性,保證了綜藝娛樂市場出口眾多,年年改頭換面年年都有熱點。此外,海外引進節目的本土轉換也在改變綜藝娛樂節目的生態構成,一定程度上助推著該節目的制播“火爆”。在這樣的背景下,國際標準成為業內的制作標桿,國際水準成為電視的努力方向,這也是近年來中國電視綜藝娛樂節目制作精細化、精致化、精品化的重要推手。
目前,電視正面臨著新媒體的強勢挑戰,綜藝娛樂節目就是應對其挑戰的主要武器。無論是電視臺發展還是觀眾收視需求,無論是形態的生命力還是媒體間的競爭需要,綜藝娛樂節目都有理由成為電視臺的重要著力點。
本土節目模式有很大的創新空間
誠然,當下綜藝娛樂節目的問題不少,在時間上這些問題存在不是一天兩天,在空間上更可能是整個電視行業普遍存在的問題。歸納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恣意傳播“追名逐利”的價值觀會對社會產生誤導和負面作用 提到娛樂選秀節目,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想到一句話:“出名要趁早”,但這從根本上講并不是一種值得提倡和廣泛傳播的價值觀。應該說,所有電視節目在某種意義上都是一種價值觀的傳播載體。然而,中國電視熒屏上很多節目的價值觀并不明晰,甚至有些無序、混雜,但“出名要趁早”的理念卻是深入人心的,一些嚴肅類、文化專題類節目建立起來的精神家園、社會正能量,很可能會被娛樂節目中露骨的“追名逐利”所摧毀。
第二、娛樂化與低俗化并行,電視文化生態趨向惡化 生態的要義在于多樣性和豐富性。近年來電視文化生態的多樣性與豐富性正在被娛樂化與低俗化所改變。娛樂節目的主要手段當然是娛樂化,除了傳統的表演、音樂、跳舞等藝術形式外,婚戀、交友、情感、技能、成長、求職、創業等等非傳統內容都有可能成為娛樂的對象。娛樂化必須要以“通俗化”的面貌示人,但最終“通俗”總是難免沾染上“低俗”、“惡俗”、“庸俗”之氣,“三俗”之名由此得來。娛樂無邊界直接導致電視娛樂功能的放大,通俗無底線則直接導致電視文化生態的惡化。社會責任不是一句空話,盡管它不可能是娛樂節目的惟一擔當,但娛樂節目無疑有責任、有義務做到雅俗共賞、喜聞樂見,以一種健康和負責任的面貌示人。
第三、過于集中引進海外模式反襯電視創新整體乏力 創新的本質在于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特。應該說,海外節目模式近年來集中引進中國,首先解決了中國“從無到有”的問題,但這僅僅是創新的第一個層次,其中的部分模式節目實現了“從有到優”的第二層次,如《中國好聲音》等,但“從優到特”目前基本還處于空白,要做到“特”肯定不再是直接從海外引進,而是要扎扎實實地進行本土創新,總之就是要為中國最為獨特的文化資源找出一套最有效的表達方式。今年的暑期特別節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央視科教頻道)、《漢字英雄》(愛奇藝與河南衛視共同打造)就已經有了一點本土創新的意思。從節目類型、內容設置、觀眾參與、文化含量上看,都有效規避了時下娛樂節目的類型模式。本土節目模式創新的空間很大,關鍵是要找到節目制作、文化傳播、受眾接受、市場認可之間的平衡點。在這一方面,電視人還需要進一步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