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舞臺人物 >> 正文

林奕華:戲劇創作是一次次“歸零”

http://www.00444477.com 2013年07月04日14:01 來源:深圳特區報

  記者:從《包法利夫人們》到《賈寶玉》,你帶著個人特色鮮明的戲劇作品進軍內地演出市場六年收獲掌聲無數,心理上是否有成就感?

  林奕華:我常常認為,每做完一部戲情緒都是要“歸零”的。并不是實際上的歸零,因為這些年大家都開始知道“非常林奕華”在做一些改編名著或都市戲劇的嘗試,內地觀眾也接觸到他們所認知的戲劇之外的一種選擇。但是,我的成就感是歸零的。

  記者:這種歸零來自哪些方面?

  林奕華:“歸零”首先是來自戲劇形式的局限,不像文學、電影或音樂可以通過載體保存與傳播,舞臺劇的魅力只能通過現場展示。我不是經濟型的導演,我做每一部戲都想談一輩子的事情,結構復雜、時間也長,可觀眾看一次其實只能得到一個印象而已。因此戲演完就完,即使留下好的口碑,內核已被忘記。其次是來自觀眾,譬如香港就有一個惡性循環,通常來看戲的都是學生,但當他們大學畢業社會角色變化后,就會成長為更加實際的人,你再做一些創新戲劇時,他們就不來看了。

  記者:內地也是如此嗎?

  林奕華:無論內地還是香港,現在都有一個主要觀眾群,就是具有一定消費能力的白領。他們主要懷抱的是消費心態,喜歡挑一些對他們要求不會太高的戲,戲劇對于他們而言只是消遣,并沒有打算與之一起成長。這樣的觀眾可能可以幫助這個行業生存,但不一定能幫助這個行業進步。如果我們的社會文化一直這么實際,戲劇妥協于市場需求不斷供應新鮮卻未必有價值的作品,戲劇行業還怎么創新、怎么發展?到時,受到傷害的還是戲劇本身。

  記者:但你和不少導演的作品還是引導了這個市場的,不是嗎?

  林奕華:沒錯,但這恰恰是我另一個擔憂。隨著過去十年現代舞臺劇的頻繁演出,確實培養了有很多年輕的觀眾。但他們很有可能有一種“粉絲”心態,就像追星一樣去追一個劇團,形成一種“分眾”的狀態,他們并不是真的在理解舞臺劇。這跟整個中國文化是有關的。觀眾喜歡容易懂的故事,喜歡在藝術作品看到我們自己的化身多于想思考的感覺。這些,都是我所說的歸零——到目前為止,我的成就感是值得商榷的。

  記者:那怎樣你才會有真正的成就感?

  林奕華:我的戲目前雖然在華文區引發了一些票房與口碑,但說到底還是一種潮流罷了,而我們希望帶動一種movement,戲劇運動。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