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舞臺 >> 舞臺人物 >> 正文

賴聲川:社會價值觀已扭曲 衡量成功只在于票房數字

http://www.00444477.com 2013年05月20日14:40 來源:鳳凰網文化 呂美靜

賴聲川

賴聲川

  首屆烏鎮戲 劇節,著名臺灣戲劇導演賴聲川作為戲劇節發起人及藝術總監前來參加。5月15日,賴聲川走進設在烏鎮昭明書院的鳳凰網演播室,接受鳳凰網文化頻道《年代 訪》節目獨家對話。談到國內戲劇存在很多獨特的怪現狀,“票務公司賣票的人得到的非常非常高,超過歐美臺灣香港大概五倍,他只是電腦出了一張票而已,他反 而收獲最大,我不知道為什么大家能夠接受這樣子一個市場狀態。”

  談到現在衡量藝術品的價值觀集中在對于票房數字的極端物化的追求,賴聲川表示“這是有點落伍的”,“你硬要拿金錢來算的話,那就注定文化是沒有辦法 發展的,因為文化是不會賺錢的,像《如夢之夢》是基本上注定不可能賺錢的,因為觀眾席很少,如果你的價值觀只有金錢,那怎么可能做《如夢之夢》?那怎么可 能做烏鎮戲劇節呢?這兩件事情都是打個叉叉,根本就不可能有得到制作的機會。”

  “所以我覺得我們社會的價值觀,全世界都一樣,已經扭曲了,我們已經很難看到一個東西真正的價值。”

  以下為對話實錄節選:

  鳳凰網文化:您能不能介紹一下目前戲劇的制作成本和成本來源,雖然您的戲一直都是靠票房就夠了。

  賴聲川:是,其實我覺得我一直在實驗,雖然我的作品一直被放在比較主流的位置,那怎么算主流,可能看票價吧,這個是我覺得很不好意思,難為情的一件 事情就是我覺得烏鎮戲劇節演出的票價都還是太高,但是在這個票價高的狀態之下,創作班底卻沒有人獲得暴利,我不知道為什么這個成本這么高。但是可能我們國 內還是有很多的狀態是世界上別的地方沒有的,就好比說票務公司賣票的人,他得到的非常非常高,超過歐美臺灣香港大概五倍吧,這個錢只好讓觀眾付,其實他沒 有貢獻,他只有一個電腦出了一張票給你而已,他反而收獲最大,我不知道為什么大家能夠接受這樣子一個市場上的狀態。

  鳳凰網文化:您曾說過“臺灣當局對文化產業會給予適當扶持,很多有戲劇理想的年輕人在沒有錢的情況下可以向基金會申請項目資金。目前,臺灣、香港在 扶持文創產業方面都有相對成熟的政策,有專業人士對項目評估,如果從藝術的角度判斷項目是優質的,就可以操作。”這次在大陸創辦一個戲劇節,是不是有能借 鑒給大陸的一些具體方法?

  賴聲川:當然有可能,我的劇場“表演工作坊”其實是一個蠻另類的,因為我們一直是靠票房在維持自己,那這個在世界上不要說在臺灣,不要說在整個我們 的大陸,其實很難的,就是全部靠票房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但是你看其他,歐洲、臺灣、香港,他是基本上讓官方做很多投資在文化上,為什么官方愿意這樣做,大 家還是比較重藝術本身。但是我們大陸比較重視的還是業績,做什么事情最后成功與否的依據都在于那個金錢的數字。黃哲倫演講也是說這是一種迷思,一種錯誤的 思考,因為如果只有錢能夠代表價值,那這個社會夠是走上了一個極度物化的一種情況,最后一切都只能拿一個數字來決定。

  但是這就背離了價值觀,就是無法判斷無形的價值是什么。一個戲的演出,一個烏鎮戲劇節它的價值有多少,大家都還是想用投資的多少,能不能回收,這種 概念我講真的,有點落伍,我覺得是不懂文化的人才會有這樣子的一種想法,因為很多東西,你硬要拿金錢來算的話,那就注定文化是沒有辦法發展的,因為文化是 不會賺錢的,像《如夢之夢》是基本上注定不可能賺錢的,因為觀眾席很少,如果你的價值觀只有金錢,那怎么可能做《如夢之夢》?那怎么可能做烏鎮戲劇節呢? 這兩件事情都是打個叉叉,根本就不可能有得到制作的機會。

  但 是如果你能夠換一個角度來看說,《如夢之夢》有另外一層意義的價值,烏鎮戲劇節也有太多太多你算不出來的東西,好比說如果因為烏鎮戲劇節而讓烏鎮這一代的 年輕人開始對戲劇有興趣,請問這個值多少錢?如果這里面其中有一個人,他將來成為一個偉大的劇作家,或者是導演,請問這個值多少錢?如果一些外國人,他們 覺得中國沒什么地方好看,也沒什么特別現代的文化,他看到烏鎮戲劇節,然后他說,中國原來是這么進步,請問這個值多少錢?這些都是沒辦法算出來的,這個東 西是突然之間產生的,現在的老外尤其美國,對中國有一種恐懼,就是他可能有一些對立,那是因為來自恐懼,他看到這樣一個戲劇節,他發現我們中國人是在做文 化,而且我們的文化是非常深的,非常和平的,然后他就解除了對中國的一種恐懼跟疑慮,這個值多少錢?

  所以我覺得我們社會的價值觀,全世界都一樣,已經扭曲了,我們已經很難看到一個東西真正的價值。

  鳳凰網文化:所以黃哲倫會說無論怎樣,藝術家還是要說他要說的話和做他要做的事。

  賴聲川:沒錯。

網友評論

留言板 電話:010-65389115 關閉

專 題

網上學術論壇

網上期刊社

博 客

網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