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作家訪談 >> 正文
溫不增華,寒不改葉,物我兩忘,寵辱不驚,這是張笑天掛在客廳的16個字,他說那是他追求的人生境界,不要隨波浮沉,要做一個正當的人。70多歲已是古稀之年,然而張笑天給人的感覺,卻是在走過很多路,看過很多世態之后,依然以一種壯年的心態,去了解世界,去刻畫人性,在徜徉歷史和擁抱時代之間,以獨到的眼光,如刀的筆觸,尋求一種對人性和靈魂的抵達。
《扎西1935》:再現鮮為人知的歷史事件和人物情感
近日,張笑天編劇的革命歷史題材電影《扎西1935》上映,全景再現了“扎西會議”前后,發生在烏蒙山區的那段波瀾壯闊、可歌可泣的歷史,是我國第一部全面反映“扎西會議”的電影。
談到為什么書寫這段歷史,張笑天說,在歷史上,人們對遵義會議十分熟悉,卻對扎西會議知之甚少。他也是在云南昭通參加一次文學活動時,聽當地老鄉介紹,才了解了在歷史上非常重要卻鮮為人知的扎西會議。扎西會議是遵義會議的繼續和最終完成,遵義會議沒來得及解決和落實的,特別是組織上的調整,在扎西會議上畫上圓滿句號,從此中國革命進入了一個新時期。
電影出品人之一、中國電影家協會分黨組書記康健民說,影片著力刻畫了毛澤東高瞻遠矚的偉人風范,充分展現出毛澤東非凡的人格魅力,也展示了毛澤東與賀子珍的純真愛情,革命伴侶的日常家庭生活得到了真實的藝術捕捉。張笑天說之前的革命歷史小說有一個四平八穩的階段,不許寫情感,《開國大典》是對領袖人物塑造的一個突破,把毛澤東從神壇上拉了下來,變成人,將領袖人化。《扎西1935》是對歷史革命小說寫歷史人物的又一次突破,寫了領袖的生活細節和情感波動,把筆觸深入到領導人物的內心世界,把他當作一個實實在在的人來寫,寫他作為一個人,有血有肉的一面。如和賀子珍的感情戲,賀子珍為救紅軍戰士,身上受17處傷,生命垂危,如被留在老鄉家,這幾乎是死路一條,毛澤東便在電話里火了,堅決要求將其帶走。這讓人看到了一個真實的毛澤東,看到了偉人的真實感情,看到了偉人心中與我們很接近的一面。
中短篇小說:是鏡子更是刀子
看張笑天的文字,洋洋灑灑,產量驚人,那鎖眉疾書的姿態卻有一種執拗的認真,是對歷史長久的注視和關切,是對人性透徹的觸摸和闡釋。他的長篇小說以史詩般的視角再現歷史滄桑和人間百態,傳達著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普世價值。而他的中短篇小說,則是鏡子更是刀子,反映社會,挖掘人性,對社會現象揭露的背后,那支筆直指每個人的靈魂,去拷問,去逼視。
張笑天對記者說,他近些年的中短篇小說多是官場小說,確切地說是官場心態小說,小說多為現實題材,故事性比較強,側重人性和人的內心的書寫。
他說,在當今的小說中,像鏡子一樣的小說是比較多的,客觀反映現實世界。“然而我在努力地將我的筆變成一把解剖刀,用以解剖靈魂,分析人性,在寫作中完成心靈的自我凈化和自我鞭撻。”
他的中短篇小說寫盡繁華,也寫盡蒼涼,最后卻落筆在人心最隱匿的角落,慢慢勾畫,讓人驚醒,讓人沉默,讓人思考。談到作家的社會價值,他說,不過就是各盡力量,凈化自己,感染別人。
與網絡結緣:老作家做網絡“新兵”
網絡是信息時代重要的陣地,雖然古稀之年,然而張笑天卻緊跟時代,以寬容的心態和積極嘗試新事物的態度,讓自己的文學作品在網絡上接受檢驗。七八年前,他將《朱元璋》、《永樂大帝》掛在新浪網上,結果上億的點擊率讓他感到震驚,也看到了現代傳媒不可忽視的魔力和影響力。
后來張笑天參加起點中文網三十省作家協會主席長篇小說作品巡展,將作品《沉淪與覺醒》交給了網絡,交給了文學網民去檢驗。他認為,在網絡上,有平等的文學批評,批評者與被批評者是平等的,這里隱去了尊卑長幼,名氣、威望很可能變得一文不值,你必須有被肢解、大卸八塊,甚至被曲解、被侮辱的準備,誰都可以直抒胸臆,常能聽到有切膚之感的真話。
張笑天表示,未來將是網絡世界,網絡文學異軍突起,雖然還有有待完善提高的地方,但是要承認其蓬勃的生命力,以寬容的態度,多關注網絡文學和網絡文學作家,將其變成中國文學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