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出版人訪談 >> 正文
屈指一算,梁光玉伴隨著團結出版社的系列改革,風雨兼程走過了16年。如今他作為團結社的第四任社長,卻面臨著更為艱難的市場環境。
“如果說,很多出版社依靠集團如航空母艦在出版業乘風破浪,那么團結出版社大概只能算是一艘小船。”知已知彼才能百戰不殆,梁光玉對出版市場的認識非常清晰。那么,如何在網絡化、數字化沖擊下行得穩,不掉隊,梁光玉的回答是,時刻保持并發揚出版特色,走“專精特新”路線。
梁光玉所說的特色,是指團結出版社建社25年來精心耕耘的一方天地——人物傳記出版。梁光玉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值得珍視的人生故事,每個人的命運都有獨特的悲歡離合,大人物的人生固然可歌可泣,大時代背景下的草根人物也有其非凡的價值,無數普通人歷史的集結,將會為今后研究二十世紀、二十一世紀之交的中國歷史留下真實而珍貴的史料。人物傳記的魅力不會隨歲月的流逝而淡漠,而是具有永恒的意義。近幾年來,梁光玉提出一個理念:堅持在名人傳記出版的基礎上,為普通人立傳,共享草根人生的心路歷程。無數普通人的命運軌跡,將折射一個大時代的風云煙塵。
對于人物傳記的熱衷,自然不只團結社。梁光玉的獨家秘笈是什么?一個缺乏資金和資源、沒有政策優勢的小出版社,為何能在讀者中享有一定的知名度?為何能走出國門,在海外書店為數不多的華文圖書里占有相當的位置?“我們提倡有品相,成系列,大規模。”梁光玉舉例,《燃燒的太陽》原是一本描寫國民黨正面抗戰的圖書,出版后默默無聞。2005年抗戰60周年,他們重新調整,以《國殤——國民黨正面抗戰》為題重新推出,幾年來已重印20多次,并已開發為系列,目前出版到《國殤(7)》,包括國民黨空軍抗戰、海軍抗戰、諜戰、印緬抗戰、國民政府大撤退等,“國殤”已成為中國軍隊抗戰的代名詞。任何書暢銷是有歷史機緣的,包裝只是手段。梁光玉說,《國殤》的暢銷,應了天時、地利、人和。天時是海內外隆重紀念抗戰60周年,兩岸交往日趨正常,市場環境相對寬松,還原被遮蔽的真相,還歷史以真實面目的時機成熟;二是地利,團結出版社先天的資源優勢是民國和國民黨的背景;三是人和,出版社同仁齊心協力,把過去出版的圖書重新規劃,提升書的品相。2003年,當時擔任常務副社長的梁光玉就富有前瞻性地提出項目營銷理念,《國殤》的運作較為“前衛”地采取了營銷策略,不但拉長了該書系列銷售,同時提升了整個出版社的知名度,使同類選題圖書形成良性循環,很多優秀的作者和題材也蜂擁而至。這時候,團結出版社對圖書品質的要求更為苛刻。首先,要考慮整體全局,不能打亂叢書套路;其次強調原創,作者要有相當歷史研究背景和寫作能力,既要保持歷史原真面目,又要有可讀性。《張沖傳》的作者寫到西安事變時張沖參與其事,涉及1936年12月13號早晨的天氣描寫,就去調查西安當年當天的天氣預報。以這種嚴謹認真的寫作態度,作品的真實性便無懈可擊。
把握資源優勢站穩腳跟,同時更要拓展資源。梁光玉把民國時期看作是思想文化的第二個“春秋戰國”,當時新與舊、中與西,各種思想思潮自由碰撞,思想、文化、教育等各方面極為活躍,產生了諸多文化大師,因此,近幾年國內興起民國熱不是偶然的,有其內在的合理性。“民國文化是一座很深的富礦,現在大家只注意到覆在表面的碎沫,挖掘還遠遠不夠”。于是,團結出版社從最初的國民黨人物傳記擴充至整個晚清到民國時期政治、文化、藝術、學術乃至普通人的傳記,力求從歷史真實和藝術個性兩個角度呈現民國文化的原汁原味。
2010年首批轉企改制,對團結出版社來說同樣面臨考驗。盡管十幾年前就已走向市場化,事業單位改為企業單位,對多數員工而言,心理上“安全帶”的取消,是陣痛,更是尋求創新的機會。國外數字出版已超過紙質出版,如果沒有核心競爭力,不可能走在別人前面。思來想去,梁光玉和班子成員認真探討,覺得最好的切入點還是人物傳記,于是便有了創建人物傳記音視網的思路。25年來,團結出版社人物傳記系列已形成豐厚的資源,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依托團結出版社多年打造的人物傳記圖書品牌,及一定數量規模的傳記版權基礎,廣泛整合華文出版優秀傳記圖書的豐富資源,希望做到人物傳記電子書、有聲書、相關影像資料,全方位信息‘一網打盡’”。梁光玉的目標是:可讀、可聽、可看,有摘選,有全文,讀者要在人物傳記音視網上享受全方位閱讀體驗,更重要的是,該網面向的不單單是團結社自身圖書,而是面向整個華文圖書優秀傳記圖書,逐漸延伸,逐步尋找盈利模式。
作為人物傳記圖書向數字出版邁進的一次綜合性交互平臺的試水,2012年底,團結出版社人物傳記音視網已經正式上線,欄目包括政治人物、軍事人物、草根人物、口述歷史、原創傳記、微傳記等十大欄目。團結出版社與中國廣播電視文藝委員會小說連播研究會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根據人物傳記的不同特點,啟用了不同風格的著名播音藝術家朗讀。每種圖書精編成二三十集,每一集時長二三十分鐘,在享受聽書的同時,還有精彩的視頻為讀者回放傳奇人物的人生華章。“我們正籌備建立近現代中國文化名人音視庫,第一批大約500位名人,力圖把真正優秀的人物傳記做進去,甚至做成繁體字和英文,希望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大力扶助,通過網絡獨特的內涵和表現手段進一步擴大影響。”梁光玉說,目前,他們正積極與商家洽談合作,力爭早日建立可持續的商業盈利模式,真正使其成為一項驕人的文化事業。(本報記者 舒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