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民族文藝 >> 藝術評論 >> 正文
距拉薩市以西兩個小時車程的尼木縣因“三絕”而享譽全國,其中一絕的普松雕刻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發展,更是借助民族文化打開了通往小康生活的致富門。
普松鄉被譽為“雕刻之鄉”,全鄉有一半的家庭從事雕刻和經幡制作。居住在曲水村46歲的斯曲雕刻技藝數一數二,曾作為代表參加了2010年在上海舉辦的世博會,向全世界展示了藏族雕刻文化的魅力。
采用家族傳承的方式,有三十多年雕刻經驗的斯曲目前將手藝傳給自己的兒子西洛,他現在能雕刻經文,只是還不太會雕刻佛像。
通常來說,學習普松雕刻最少需要三、四年的時間,這門手藝工序比較復雜,采用的刻刀也非常講究,每個雕刻師都有自己專用的一套刻刀,大概有20多把。一塊普通的雕刻作品一般需要半個月的時間完成,售價至少在一千五百元以上。這些雕刻作品主要出售給游客,或經當地政府部門推薦銷售,銷路很好。
為給雕刻藝人提供交流平臺并保障他們的權益,普松鄉政府分別在鄉和村建立了雕刻協會。據該鄉鄉長王慶國介紹,曲水村的雕刻協會剛剛成立,正在完善和健全相關制度。
“為了培養更多的雕刻人才,提高村民的經濟收入,鄉政府聯合人事局舉辦了多次雕刻技藝培訓班,不僅聘用專業的老師講解技藝,還為學員發放補貼,減少他們的后顧之憂,”王鄉長說。
據了解,該鄉政府一年為村民培訓一到兩期,每期培訓兩個月,每年投入在文化建設上的資金達18萬到50萬。
目前,普松雕刻銷量良好,年均為村民增收5萬元左右。同時,普松鄉計劃注冊商標,將普松雕刻打造成為尼木的經典品牌,為村民致富增收開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