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訪談 >> 出版人訪談 >> 正文
重慶市沙坪壩區是享譽全國的“文化名區”“全國文化工作先進區”。沙坪壩區繼2008年設立“沙磁文化日”后,近日又公開出版發行了《重慶市沙坪壩區文化志》。該文化志共85萬字、圖片400余幅,采取專題設章的形式,梳理和總結了數千年來巴渝文化在沙磁地區的輝煌歷程、百年來沙磁地區為中華民族所做的重大歷史貢獻和新中國成立以來沙坪壩區在建設“獨具特色富有競爭力”的社會主義新文化強區中所取得的豐碩成果。該志在編寫體例和成書形態上力求創新,進行了志書編撰的新探索,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好評。記者日前采訪了該志書編輯班子,了解該書編纂出版情況。
記者:據了解,新一輪文化類志書記述時限多為20年,編寫一部跨度百年的文化志是基于怎樣的考慮?
李波(《重慶市沙坪壩區文化志》主編,沙坪壩區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黨委書記、主任):沙坪壩是重慶市的科教文化名區,集巴渝文化、抗戰文化(沙磁文化)、紅巖文化和現代都市文化于一體,積淀厚重,人文豐茂。沙磁地區是巴渝文化的發源地和積聚地之一。早在舊石器時期就有著名的文化遺存,在新石器時期,又是東川嘉陵江文化片的主要地區之一。5000年來,沙磁地區先民創造的歷史文明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抗戰時期,“沙磁文化區”創立,成為“重慶抗戰文化”和“重慶統戰文化”的重要陣地。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沙坪壩區文化工作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成為全國文化工作先進區、全國文物工作先進區。當前,沙坪壩區文化事業蓬勃發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群眾文化工作繼續走在重慶市前列,打造出在全國有一定影響的“黃葛樹廣場故事會”“星期日講座”“新年音樂會”“三峽廣場音樂會”“沙磁文化日”等品牌文化活動;文化設施提檔升級,重慶圖書館落戶沙坪壩區,形成包括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文化館、劇院、電影院、書店、文化廣場及街鎮綜合文化中心(文化站)、農家書屋、社區書屋、農村文化大戶等在內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體系,逐步實現城市“15分鐘文化圈”、農村“半小時文化圈”;文物工作從零起步,多次開展文物普查,搶救、保護和利用文物資源,打造出三大名人舊居、抗戰文化傳統街區、抗戰文化遺址群和博物館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效明顯;重視理論研究,編輯出版了“抗戰名人在重慶”系列叢書、《沙坪壩文化地圖》、《重慶抗戰遺址遺跡圖文集》等書籍和聲像資料數十種;文化產業逐漸起步、全面發展,空間布局基本形成,發展規劃基本定型。可以說,文化區的長期文化積淀在當前形成了一種釋放,文化已成為沙坪壩的地區血脈和地方名片,這些都急需一部文化志來如實記述。鑒于此,我們歷時3年編纂出版了這部文化志,也是沙坪壩區首部正式公開出版的文化專志。
記者:全書采取專題設章的形式,比如設立了“抗戰文化(沙磁文化)”和“紅巖文化”篇章,這樣記述會不會造成主體缺失,內容分散?
張建中(《重慶市沙坪壩區文化志》主編,沙坪壩區地方志辦公室原副主任):整部書采取專題設章是經過編纂班子多次磋商決定的,在志書中是一個創新。就內容而言,則形散神不散,用文化區70年的文化發展戰略來統領全書:從抗戰時期沙磁文化區創建到新中國建立后重慶市委、市政府于1950年確定沙坪壩區(第三區)為文化區,1984年區委、區政府提出建設新型文化區,1998年國務院批復《重慶直轄市城市建設總體規劃》中明確沙坪壩區為科技文化中心,2000年區委、區政府提出建設長江上游科教文化名區,2009年提出把沙坪壩區建設成為長江上游文化強區,這條主線可以從綜述和各章的概述中很好地體現出來。
記者:提到巴渝文化、抗戰文化(沙磁文化),能簡要介紹一下嗎?
吳波(重慶市沙坪壩區文化志》副主編,沙坪壩區沙磁文化促進會會長):“巴渝文化”是人們對以重慶為中心的地域文明史的習慣稱呼,它實際上是以今天的重慶地區為核心的古代巴民族及其傳人在這片土地上創造的地域歷史和文明進程的全程記錄和光榮表現。在中華文化發展的許多重要關頭,巴渝文化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特別是抗日戰爭時期。沙磁文化是巴渝文化在抗戰歷史條件下的時代表現,是“重慶抗戰文化”的核心內容。由于“四川重心東移,衣冠南渡,國府西遷”,沙磁地區成立了“沙磁文化區”,成為了中共南方局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帶領大后方民眾開展民族民主運動的重要舞臺。“沙磁文化”作為“重慶抗戰文化”的代表,在思想文化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