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 >> 正文
不久前在北京舉行的2012年全國優秀劇目展演中,來自全國85個藝術院團的119臺劇目匯聚一堂,帶來了240余場不同藝術門類的精彩演出。其中,50余臺戲曲作品占到了總演出數量的近一半,成為這次展演的最大亮點。在這些作品中,現實題材更加貼近百姓生活,在新程式探索上不斷創新;革命歷史題材劇目創作立意深刻,人物性格鮮明,舞臺呈現有新意;新編歷史劇更加注重歷史價值與現實審美價值的緊密結合,通過借鑒先進的舞臺科技手段,不斷豐富和提高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和表現力,給人耳目一新的感受。這些劇目集中展示了近些年我國戲曲舞臺藝術創作的豐碩成果。
黨的十六大以來,戲曲創作成績喜人,戲曲作品的藝術質量、文化內涵、社會影響力都得到顯著提升。尤其是在現代戲、新編歷史戲和整理改編傳統劇“三者并舉”方面積累了諸多寶貴的經驗。
十年來,戲曲現代戲在表現新的人物和新的時代特征上取得了較大的藝術突破,涌現出許多精品力作,如眉戶戲《留下真情》《遲開的玫瑰》、秦腔《大樹西遷》《西京故事》等。這些劇中人物的命運、情感和境遇與廣大民眾息息相關,受到了觀眾的喜歡。京劇《華子良》《江姐》、粵劇《刑場上的婚禮》、紹劇《秋瑾》、評劇《林覺民》、湘劇《李貞還鄉》等作品則在塑造英雄人物上作出了積極的探索,提高了革命歷史題材作品的文化品質和藝術水準;呂劇《苦菜花》、柳琴戲《沂蒙情》等劇引導觀眾加深了對社會、人生的思考。
新編歷史劇十年間創作勢頭不減。京劇《成敗蕭何》《建安軼事》《將軍道》《無旨欽差》、桂劇《七步吟》、湘劇《譚嗣同》、粵劇《小鳳仙》、閩劇《別妻書》等各具風采。這些作品在敘事視角、主題立意、藝術表達等方面都有更為開闊的視野,創作者努力從中華民族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中發掘富有時代價值和啟示意義的精神內涵,充分顯示出戲劇創作者在繼承民族優秀傳統方面的文化自覺。
演出傳統戲也是保護傳承戲曲藝術的重要途徑之一。近些年的改編,一方面重視對傳統文化精華的保存,另一方面重視對傳統藝術特點的弘揚。如婺劇《穆桂英》、閩劇《紅裙記》、越劇《貍貓換太子》等都具有這樣的特點。有些作品是根據傳統題材創作的,如豫劇《蘇武牧羊》、京劇《清風亭》《韓玉娘》等,這些作品體現了民族的精神和價值觀,充分證明了傳統題材豐富的思想蘊涵。在舞臺程式、表演方式上,傳統戲也為今天的戲曲提供了寶貴的借鑒資源。
以昆曲的“非遺十年”為例,昆曲的變化讓我們看到了傳統戲曲從落寞到熱鬧的華麗轉身,從上昆的全本《牡丹亭》《長生殿》,蘇昆、白先勇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玉簪記》,匯集兩岸三地精英共同創作的《1699桃花扇》,到北昆的《西廂記》《紅樓夢》,越來越多的“大制作”讓人們認識到了昆劇藝術的文化價值和商業價值。各種突破傳統劇場形式的昆曲演出,讓昆曲以更輕便的演出形態走進了觀眾。這十年,我們深刻感受到,京昆藝術進入“非遺”名錄,并不是存入了博物館,也不等于進了保險箱,反而說明它的文化價值與內涵,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充分肯定,這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