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網>> 第十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 >> 正文
近年來我主要是從事影視文學創作,從文學劇本創作,到作為制片人組織創作發行,經歷了從文學到影像的飛躍這個特殊過程。2005年由我擔任編劇和制片人的大型民族題材電視劇《茶馬古道》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播出后,創造了建國以來少數民族題材電視劇最高收視率的記錄,獲第十屆“五個一工程獎”優秀電視劇獎。2009年由我編劇制作的電視劇《金鳳花開》也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播出,引起全國熱烈反響,入選第十二屆“五個一工程獎”優秀電視劇獎同時還有我主持拍攝的幾部大型人文紀錄片也先后獲得國家九·五音像工程獎、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和第十二屆中國電視劇星光獎,從一個小說作家進入到影視創作領域,如何發揮民族文學的力量,制作優秀的民族題材影視作品,我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正確認識和把握新媒體時代少數民族文學的傳播作用
八十年代我主要從事小說創作,以一批描寫邊疆少數民族婦女生活的中短篇小說和著作選集,先后榮獲第二屆、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優秀小說獎,成為新中國第一個獲優秀小說獎的白族女作家。小說創作的功力為我后來成為影視編劇打下堅實的基礎。然而我也和許多作家一起置身于改革開放之后,傳媒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新媒體的崛起,電視劇、電影頻道、網絡、模擬技術的故事等等如大潮之勢進入百姓的生活,于是我開始努力尋找自己講故事的空間。當然我相信與時俱進的紙介出版物同樣具有不可替代的傳播力和生命力。同時我們也看到一部收視率達到4.2%的電視劇就意味著全國13億人中有近5000多萬人在聽你的故事!當然這只是技術層面的意義,從人文精神的審美價值來看,凡是缺乏文學性的影視作品都是孱弱的!凡是成為經典的影視作品中文學依舊占據著首要的位置。于是我們再次看到文學的生命在于傳播。50-60年代少數民族題材的作品借助電影和銀幕的傳播,構成了新中國民族生活的經典畫面,這些畫面至今仍具有空前的文化特征和旅游號召力。但是相比50-60年代更加繁榮和壯大的少數民族文學成就,如何借助傳播的力量,構建中國21世紀中國民族生活的嶄新畫面,這是一個新的命題,特別是在新媒體可以使文化移動的時代,網絡可以使民族地區的年輕人離開本土生活,在虛擬空間中聽故事,因此我們的少數民族文學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決定著我們的生命力。然而給我鼓舞的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把我國文化事業推向了一個繁榮發展的新時期,為各民族作家、藝術家提供了更廣闊的創作天地,用文學的力量與新媒體結合去講敘當代民族的生存與發展,這就是我能講故事的最美麗的時代空間。
二、堅持祖國利益高于一切,堅持為各族人民寫作
作為一個少數民族作家,邊疆民族地區就是我的根基,從80年創作白族婦女生活的小說作品,到90年我跨出單一民族的文化范圍,把審視民族生活的視野投向我周邊民族的發展與進步,通過認識白族周邊的納西族、藏族、彝族、傈僳族、普米族、傣族、哈尼族使我的文學審美上升到一個多元一體的大境界,這段時間我出版了三部長篇報告文學:描寫納西族文化歷史與未來的《節日與生存》,探索藏醫藏藥與人類生命奧秘的《金色喜馬拉雅》和反映獨龍族、傈僳族、怒族民族生活劇變的《東方大峽谷》。中國當代文學史稱這三部作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敏銳的文學洞察力,書寫了中國當代不同民族的生存狀態和文化意識和他們在歷史劇變中的進步與升華”正是這超越使我獲得豐富的畫面,和史詩般涌動的激情,多民族生活的積累使我從人道主義層面感受到“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這個時代主題的深刻意義,于是我以多民族共同生存的橫貫滇川藏的茶馬古道為背景創作了電視劇《茶馬古道》。2005年7月中央電視臺一套黃金時段播出這部長篇電視劇,劇中藏族、納西族、白族等不同民族的典型人物和他們的命運感動了無數人,根據當期收視率調查為4.2%也就是有5000多萬人收看了這部電視劇,創造了建國以來民族題材電視劇的最高收視率,也使茶馬古道成為中國的一個文化品牌。通過《茶馬古道》我表達了一個民族作家的邊疆生活感受,講敘了一種生存方式,用我的故事告訴大家“民族團結”不是一句政治口號,它是中華民族為人類提供的一條重要的生存經驗。
我是一個白族作家,我用漢文寫作,寫的是各民族的故事,這是我的獨特風格,我的寫作為促進民族間的互相理解溝通,融合民族情感,引導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的相互尊重是我的文學觀。2009年是共和國成立60周年。由我擔任編劇和組織制作的電視連續劇《金鳳花開》拍攝完成,這是一個講敘建國初期邊疆少數民族共同走向新中國的故事,劇中男女一號人物的原型就是我的父親和母親,這一年在西藏和新疆發生了“3·14事件”和“7·5事件”傷害了許多少數民族也包括漢族同胞的感情,在黨和國家最需要的時候,央視一套黃金時段播出了這部名叫《金鳳花開》的電視劇。我們十幾個民族的演職員、表演藝術家參加了這次拍攝,劉云山部長親自對這部影片做出批示!使我倍感黨和國家對一個白族女作家的親切關懷。這部戲的熱播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更是村村寨寨收看《金鳳花開》,一個講敘共和國大家庭的美好故事,溫暖了無數人的心,新聞聯播、中央和地方各大媒體都對這部劇給予很高評價。內蒙社科院的一位專家寫信說《金鳳花開》讓更多的人懂得珍惜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的情感,珍惜我們今天來之不易的民族關系,正在魯迅文學院學習的來自全國30多個民族的青年作家聯名寫信說《金鳳花開》彰顯了少數民族文學對人性的關懷,表達了一個國家對人的尊重,對每一個民族的尊重,是一部歌頌人的尊嚴與平等、幸福的作品。80高齡的原西雙版納州老州長召存信,他從病榻上爬起來給我寫了四個字“祖國萬歲!”他是1950年給毛主席獻金傘的傣族頭人,這位傣族老人用這幾個字點亮了祖國價值觀在我心中的崇高境界。
最近我剛從西藏回來,由我創作的另一部大型民族題材電視劇《茶頌》剛剛拍攝完成,在這部戲里我們講敘了近百年來邊疆各少數民族共同支援西藏的偉大歷史,我想用這個動人的故事再次表達,民族的凝聚力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精神史詩。
三、唱響民族題材影視創作的主旋律
近年來民族題材影視創作呈現出喜人景象,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電影和電視劇,這些作品以獨特的文化講敘,鮮活的人物形象和廣泛的傳播形式,促進了民族交流和相互之間的文化認同,鼓舞了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繁榮民族題材影視劇作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并不是所有反映少數民族生活的作品都是書寫民族團結和愛國主義的,民族題材作品中同樣存在著當前影視作品中存在的問題;因此在民族題材影視創作中唱響主旋律弘揚主流價值觀成為一個重大命題。
作為一個黨和國家培養多年的少數民族作家,肩負著引領民族題材影視創作,用優秀的作品提升廣大群眾對這個多民族國家的熱愛和忠誠,是一種光榮和責任。要讓自己的作品成為國家文化的脊梁,就必須在創作中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文藝觀,堅持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堅持三貼近。扎根邊疆山寨,關心人民的命運,三十多年來我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在邊疆民族地區完成。這次會議結束后,我又將和我的團隊奔赴新疆,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邊緣的和田古城,又一部由我創作的電視劇《絲綢之路》在那里準備拍攝,我將把這次會議的精神當作鼓勵去完成新的創作,也把今天的發言當作一次向黨和人民的匯報,接受首長和同志們檢閱!